在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进程中,省属企业应当如何发挥好人才主攻手作用,打好聚力创新主攻仗?7月18日上午,省国资委召开省属企业人才工作推进会暨巨化“人才强企”推介会,邀请海内外院士专家、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科技人才代表共商“人才强企”,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
人才聚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企业强。然而,一些现实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国企,如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如民营企业,人才出国出境、薪酬、成果奖励、福利待遇等政策较难突破等,引人、留人确实都比较难。近年来,巨化集团着力突破人才观念和人才政策的藩篱,大胆在不拘一格柔性引才、联合高校用才、重奖激励人才、扶持创业创新、搭建平台载体等方面打第一枪、尝头口水,推行了大胆的改革举措,起到了政策一放天地宽的效果,激活了人才工作的“一池春水”。
巨化集团董事长胡仲明说,着眼产业战略和国企改革发展需求,巨化近年来重点探索开展了“智汇巨化”工程,形成了“平台聚智、柔性引智、项目用智、培训育智、服务惠智”新模式。
优越的环境是基础。只有栽得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虽然巨化在地域环境和条件上不够优越,但始终坚持以开放的思维推动人才工作。实践证明,正是通过开放,巨化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环境优势,得以在全国乃至全球坐标系内发现、延揽高端人才,得以不断借鉴消化吸收外部优秀企业经验,实现人才工作再创新,得以冲破藩篱实现“共创价值、共享成果”的机制突破。因此,营造基于开放条件下的优越环境,是巨化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
优良的机制是重点。在巨化,机制是否优良,判断基准很简单,一是不是解决问题,二是不是激发活力。出于这两个基点,企业着重对束缚人才激励机制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围绕形成“智力共享、成果共享、收益共享”的驱动机制,破旧立新、有废有立,逐项落实举措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开展各种分配方式的积极探索。因此,形成能够解决问题、激发活力的机制,是巨化搞活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优秀的平台是关键。无论从增强高层次人才的“磁场”吸附效应出发,还是从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出发,人才工作都需要有优秀的平台支撑。因此,巨化着重瞄准人才相对集中的区域,在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设置了人才工作站,在上海、香港、杭州等中心城市设置了人才基地,确保“重点产业发展到哪里,高层次人才就聚集在哪里,人才政策就倾斜到哪里,人才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实践证明,优秀的平台不仅在引进优秀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还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积极支持,这对于形成人才工作良性循环起到关键的作用。
优厚的待遇是保障。巨化给予人才的待遇,不仅仅局限在收入上,更多的是给予事业的舞台和实现价值的通道。一方面,我们通过工资单列、安家补贴、人才基金等方式,努力提高人才的薪酬收入。另一方面,结合业务增长、效益提升、项目攻关、课题研发等成果,给予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高额重奖。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努力做好选贤荐能、评优评先等工作,为人才争取荣誉、提升价值、拓展事业。实践证明,只要想人才所思,谋人才所需,我们就能把有限的资源转化为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凝聚人才。
优质的项目是纽带。巨化是园区化的企业,有优势学科、有产业需求,更有人才干事创业的资金、资源等的配套。近年来,巨化牢牢抓住优质项目这一纽带,促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围绕化工、环保、金融、商贸营销等产业板块建设,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等多样化、项目化和协同化的人才使用模式,使企业与人才之间真正形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也强化了引人、用人、留人的纽带连接。
在推介会上,巨化集团向9位新聘请的院士的颁发了聘书,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了“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西特里维氟材料研究院”。
截至目前,巨化集团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3个,省级研发机构14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到50%。各类人才5860人。聘请院士14人(含本次新聘9人),进站博士后4人,拥有“国千”人才5人,“省千”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6人(在职),省国资委“五个一”人才70人,省151人才11人。(记者 金梁 通讯员 张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