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茂者实遂,膏沃者光远—周必大《杜氏世谱序》简析

时间:2020-01-06 14:16:28 | 来源:中国网衢州

首页>推广>

周必大(1126-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在庐陵逝世,获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中期的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名家多有往来。他诗词歌赋“皆奥博词雄”。其书法“浑厚刚劲,自成一体”。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翻开《铜峰杜氏家谱》,目录中第一篇称“周益公序”,即指周必大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所撰写的正文中题为《杜氏世谱序》的文章。        

由于找不到另外版本予以印证,笔者不揣浅陋,试将这篇谱序的原文标点、分段,整理如下—

杜氏其先本出于唐尧之后。历三代,常为诸侯。后徙其封地于杜,而子孙散适他国者以杜为氏。

自赫为秦将军,后三世,周为御史大夫。及其子建平侯延年显于汉,其后当阳侯预显于晋,御史大夫济显于唐。既而右仆射蔡国公如晦,唐太宗良相。如晦五世孙元绛,元绛子审权,审权子让能,让能后晓,五代五人拜司徒。

尔时家世滋隆。若国公佑若悰,相继仕唐,十拥旌节,两登相位,三掌邦计,一利版图。凡三十七仕,出入朝廷。至工部员外郎甫,复以文章名世。迨至太子太师祁国公衍,世守家法,不迁世俗。盖自春秋,诸侯之子孙,历秦汉,千有余年,得不绝其世谱。而唐之盛时,公卿家存于今日者,惟杜氏为最焉。

历数传。至绍兴,显谟阁直学士杜莘老不畏强御,为朝廷骨鲠臣。至高宗朝武翼大夫讳公器者,偕弟与少保岳公征杨幺,斩获有功,策名朝宁,激流勇退,迁于衢而家焉。

夫木茂者寔(同“实”)遂,膏沃者光远。予虽未获晤其后人,而鉴古知今,因往知来,于以卜其昌大之无既云。

谨叙

大宋淳熙十四年孟春之吉观文殿大学士周必大撰

作为南宋中期的文坛盟主,一位“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学家,周必大的这篇序言,为了表达“木茂者寔遂,膏沃者光远(意为: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光就照得远)这一主旨,全文主要如数家珍般地罗列了铜峰杜氏的历史上的名人,用以勉励杜氏后人鉴古知今,继往开来。

根据周必大的描述,铜峰杜氏起源于尧,是秦将军杜赫之后。在汉代,御史大夫杜周及其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建平侯杜延年最为著名。

传至魏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成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唐代是杜氏家族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尔时家世滋隆”),“杜氏文明善政”的特长在唐朝充分体现了出来。从御史大夫杜济开始,传至杜如晦,为唐太宗良相。从杜如晦的五世孙杜元绛开始,五代共有五人拜司徒,其中杜佑杜悰,俱为良相。当时在朝为官的杜氏共有37人,可谓盛极一时。而在文学上最有成就的无疑要推诗圣杜甫了。

及至北宋,唐代名相杜佑之后太子太师祁国公杜衍,既为能吏,又能兼擅民政,为政清廉。他支持“庆历新政”,虽拜相百日而罢,却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名臣。   

比起那些“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家族,杜氏家族瓜瓞绵绵一千多年,能不绝世谱,且代代昌炽,不能不令人起水源木本之思。难怪写到这里,周必大禁不住深有感慨:“盖自春秋,诸侯之子孙,历秦汉,千有余年,得不绝其世谱。而唐之盛时,公卿家存于今日者,惟杜氏为最焉。”

接着,周必大追述了宋代中期杜氏名人、杜甫十三代孙显谟阁直学士杜莘老,称他“不畏强御,为朝廷骨鲠臣”,赞许之情溢于言表。及至高宗朝,“武翼大夫讳公器者,偕弟与少保岳公征杨幺,斩获有功,策名朝宁,激流勇退,迁于衢而家焉。”高宗朝跟随岳飞征战的武翼大夫杜公器即为铜峰杜氏之发脉始祖。

“夫木茂者寔(同“实”)遂,膏沃者光远。予虽未获晤其后人,而鉴古知今,因往知来,于以卜其昌大之无既云。”在罗列了历代杜氏名人之后,周必大在这篇序言的结尾,引用了韩愈的名句收束上文(出自韩愈《答李翊书》。原文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表达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家)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这既是杜铜峰杜氏子孙的勉励,也是鞭策。可谓黄钟大吕,余音绕梁……(作者系浙江省衢州第三中学 杜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