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文章类 一等奖:《有礼亭随笔》童舟

时间:2021-02-25 10:13:52 | 来源:中国网衢州

首页>网评文章>

小区门口的“有礼亭”,每天傍晚和节假日里最是热闹。孩子们在这里结伴玩耍,跳绳、踢球、“老狼老狼几点钟”;妈妈们交流着你家她家和我家的娃;老人们一边叮嘱孩子“小心点让着点”,一边唠嗑着家长里短。周末假日,还会有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提供咨询服务、组织亲子活动。自从有了女儿,我们家也几乎每天都来“有礼亭”打卡。

有一次,一个名叫“饭团”的小姑娘想要考考我,问我“衢州几岁了”。我假装不知道,请她告诉我。她说:“‘衢州’35岁,和我妈妈同岁”。是呀,今年是衢州复建地级市35周年。衢州有六千多年文明史、一千八百多年建城史,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是一座创新活力之城,1985年从金华地区分设,复建地级市。可以说“衢州”是我们的同龄人。

三十而立,我们有了工作、有了家庭,也有了下一代,希望儿女健康快乐有礼貌。而同龄人“衢州”,正带领她的大家庭擘画发展蓝图,围绕“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全力推进“八大任务”,唱好大小两个“三城记”,打造七个“桥头堡”,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高铁衢州西站枢纽、四省边际中心医院、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礼贤未来社区……一批新地标正在加快建设,衢州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与此同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的重要指示精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响“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许多“小而美”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礼亭”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原本是个大喷泉,考虑实用性与维护成本,经过小区业主协商同意,于2018年在原址改建,修筑了这座仿古风格的“有礼亭”。此外,小区里还有几处公共空间被改建利用,我们有了书画室、乒乓球室、室内休息室等休闲空间。住在小区里更加舒心舒适了。

小区环境优化了,社区服务也近了。街道收回了小区周边的部分物业用房,改建成社区党群中心,社区搬到了家门口,还设置了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志愿服务、邻里节、家庭亲子……小区居民的活动丰富了。社区网格员和党员志愿者也经常上门走访,通知重要事项、提供生活服务,节假日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今年春节,社区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休息,第一时间为小区落实各种防护隔离措施,还组织志愿者开展防疫宣传,送来公勺公筷。业主党员都建立了微信群,还推广使用“邻礼通”,各类通知提醒、意见征集一键触达。有次半夜十点多,小区保安在群里反映有个小女孩找不着妈妈。社区网格员一看群里的照片就认了出来,很快帮助女孩找到了家长。

改变提升的还有居民的文明素养。以前,孩子们尽兴离开后,常会落下些餐巾纸、包装袋或果壳。而现在,“有礼亭”总是干净的。有孩子调皮扯了绿化带里的树叶散在地上,他的姥姥就赶紧抓住,带着他一起把树叶捡起丢进垃圾桶。有一次,几位老人与小区志愿者打趣,“你可真没本事啊,转了这么久,什么都没捡到。”“是呀,太干净了,就等你们丢点来了。”志愿者挥了挥空空的垃圾袋笑道。“地上都这么干净,谁还好意思丢”。其中一位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小区里的变化是一个缩影,小区之外变化随处可见。破损路面修复了,交通标识更鲜明了,往哪儿走在哪儿停一目了然;菜市场空间宽敞、干净整洁,不带零钱也能支付,有的还能溯源产地;医院看病可以在“浙里办”预约挂号,大厅里还有志愿者热情导医;机动车停车位增多,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在节假日开放停车场,停车更加有秩序;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车子多了,自顾自地闯红灯过马路的几乎没有了;牵绳遛狗的人多了,跑步锻炼不再时时担心踩着狗屎运了。走出家门,健身绿道、南孔书屋、超市菜场、学校卫生院,15分钟生活圈成了标配。去年12月,市政府推到院墙,神秘的政府大院和公园绿地连成片,心里的那堵墙也被推倒,感觉政府就在身边。

身在其中,反而更容易忽视身边的美好,在外人眼里这些细节更惹眼。外地来衢的朋友走过全新的高铁接送站楼和客运枢纽,感叹衢州站比许多城市的便捷清爽,还说每次来衢州都觉得道路特别整洁,空气特别清新。还曾在今日头条上

看到一名外来打工者在他的视频里说,去过全国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城市,衢州给他的印象最深刻,因为这里让他感觉非常舒服,干净卫生、有礼文明。

“爸爸,香烟头要扔到集烟器里!”“小王子”非常严肃地提醒刚抽完烟的爸爸。另一边,6号楼下的长廊里,“毛豆”在奶奶怀中笑嘻嘻地听她念衢州有礼“八个一”:“车让人、自觉排队、烟头不落地、使用公筷公勺、行作揖礼、不随地吐痰、没有牛皮癣、拆墙透绿……”。我想,等女儿再大些,我也会把这些有关文明有礼衢州“家规家风”传教给她,带她共享新时代文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