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118°01′一119°20′,北纬28°14′~29°30,这是一个被我称作为家的地方。她叫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她是古往今来的交通枢纽。坐在开往西边的高铁上,记忆随着思绪一点一点的开始纷飞。
对于这个家的记忆,是小时候行驶过坊门街的人力三轮车,咯吱咯吱的链条声,混合着扛着糖葫芦棒走街串巷的大叔的吆喝;是小学放学时候,马站底做五毛钱一杯烫粉干的的阿姨,那小推车上的腾腾热气;是以前妈妈牵着我路过狮子巷的时候,那青瓦白墙,是那“婆娑緑阴树,斑駮青苔地”。那时候我会在周末放学回乡下外婆家,被外婆抱着坐在戏台听着婺剧,听华丽戏服里流淌出的有声有色的历史;我总觉得儿时家里墙上挂着的时钟,它是走的如此缓慢,以至于童年的记忆流淌成了一部很长很长的电影——
“前方到站,衢州站。”下车了,到家了。自从毕业以后,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回来了,好像每次回来都有新的变化,火车站前的广场变了,种植了新的绿油油的草地,大转盘花坛上也开着颜色各异的花朵。
“儿子,欢迎回家。”我旋开刚住进去的新家大门,老妈走过来接过我的行李箱,对我说。
“晚上我带你去水亭门一家新开的餐厅去吃吧,你爸不在家,晚点散散步还可以看看灯光秀!”从老妈的副驾下来,抬头看着街口复古的门柱。嗯,变化是好大,多了好多店,还换了好看的招牌,街边有在门口弹吉他的小姑娘,有牵着双马尾女儿拍照的一家三口,也有穿着时尚的情侣与走过的几双翘头的“履”,小时候经常牵着风筝跑过的场景又浮现出来,想着这条街还是和十几年前一样的热闹。“儿子,想啥呢!”我猛地一摇头,恍过神来,是啊,白驹过隙,时间像我出神的这几秒钟一样,衢州已经变了个样。城门楼上,幻灯片一样投射在墙上,展示这座城市的大跨步发展,影片的最后跳出了城市的名片“衢州有礼”。
时间改变了许多,我的眼中望到了什么呢?我站在衢江边,一眼看到的是绿色的脚手架与许许多多的塔吊。也许,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许许多多骑着“二八大杠”的男青年,娶了媳妇,搬进崭新的花园洋房小楼里面,开着新买的小车,和老婆从菜场回来商量着晚上做什么菜,我望到了他们厨房的那一缕炊烟。我望到了,是高高兴兴从村委会办公室拿着信封出来,那带着满脸笑容说着,我家的土地拿到分红了的大伯。我望到了,也有泪水,是看着自己家老屋随着轰隆隆挖机倒下,身旁的儿子抚摸着擦眼泪父亲的后背说:“没事的,国家要造国道,我们义不容辞,我们会有新家的!”
“儿子,以前小时候带你骑车走上下街的时候,车哪有这么多的。”我坐在回家的副驾上。是啊,车越来越多了,有条件的几乎家家户户都买起了车。
快和慢的体现不仅仅在城市建设当中,也体现在从长三角而来到灵鹫山小镇下车的旅游团,大城市居民身上的快节奏、摩登的装扮,与妙源溪的两岸微风吹过的杨柳,是如此的情景交融。体现在衢化路上熙熙攘攘的车流,与旁边小南门村坐在巷子边乘凉的大妈手中的扇子,是如此的有趣。
“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推动浙江大花园核心区建设”广播里主持人在介绍着前几天市委全会的开会内容。我听着听着,脱口而出:“妈,我想回家了。”
“孩子,这里本来就是你的家啊!”
是啊,我的家就在衢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