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皋有篁步,地似果园坊。渐远鱼虾市,真成橘柚乡……”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对古埠的歌颂橘乡佳句,历来脍炙人,传之久远。古镇航埠浙西部,为浙、闽、赣、皖四省通衢的咽喉。依山傍水,风光旖旎。
穿过梦的时间,我来到了古埠老街。天边曙色微明,淡青色的雾霭在微凉的空气中氤氲流动,一条“角尺形”的老街,在雾气中现出清淡缥缈的轮廓,此时的老街已经展开了它的生活的容颜。
在一座八间大厅房的门前,生意人早已就绪的安排起了摊位。从外地赶来卖柴的挑夫正坐在地上的扁担上,嚼着烧饼,喝着自家带来竹筒里的水,和一旁买稻草的人时不时的聊着;旁边卖小栗子,山楂等小吃的小伙子不多时已被馋嘴的小孩们围住;刚拉到一平车甘蔗的大伯正忙着卸货,嘴里还不住的吆喝起“又粗又甜的红甘蔗!”。老街上最热闹的是那家茶店,老人们你一句我一句,聊着天南地北,摆放着的好几张八仙桌已经是“八仙”满座。不多时,这原本不大的老街挤得只有一个字“紧”!
人群中,我挤到了头,迎风伫力,观水瑕思,“橘奴千树,筐筐满家,市橘子舟,鳞次河下。”这是明朝旅行家古埠繁荣的描述,千筐的橘子,船挨着船,小小的码头足见当年柑橘交易的盛况。而旁之古樟挺立,亭亭华盖,遮天萌地,有石狮临水而卧,似镇守古镇东大门,似凝眸思远情,又似在聆听历史江涛声。江水澄碧,阳光铺金,一群村姑正在洗衣洗被,笑声撒满河面。
笑声中,我转身往回走,却惊异的发现老街变了。
人们正跑向老街的外面跑去,我追随他们的脚步,跑向他们,眼前一阵模糊……
一条新街!
一座座新房,商厦高起高落,相继落成。对面的店铺里响着金属的音乐,那是彩电,空调,电脑等等发出的音响;旁边的姑娘正忙着给顾客介绍色彩艳丽,款式多样的服装;门庭若市的车行里不时的有人满意地骑回他的新车……
车——载车的路?我一低头,车下的路由坑坑洼洼的石子路转换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又变成了柏油路。随着它的延伸,一条雄伟的钢筋混泥土的大桥横跨在航埠大江上,桥上车水马龙,满载货物的车队完全没有了那古埠船只挨挤的场面,交通快速,繁华。那宽阔整齐的河埠台阶也已建修一新,中间隔江造起了造福于民的发电站,两旁的广播里正放着欢快的歌声……
“若我生双翼,归来南孔家坐庭院寻圣迹,看三衢如画……”
最美是我家——四省边际中心城衢州,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一座有礼的城市展示它的新颜。航埠镇建设也随着突飞猛进,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商厦落成,航埠大桥和航埠新街的扩大使得航埠镇的面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街道宽敞,江畔樟树成荫,桃木竹林,映衬着古色古香的建筑;乾隆罚戏,江畔买橘,船夫拉纤等各类塑像,诉说着航埠历史文化,满心愉悦,步入其中,恰似梦回千年。入夜灯光璀灿,笙歌乏夜,一派升平景象,令人赞叹,令人往返。
“望江亭,停望江,浩歌大江东去;”
“航埠志,志航埠,盛颂古埠今妍。”
抬起头,走在宽敞的街道上,脸迎拂拂的秋风,眼望古镇的新颜,又怎能不心潮逐浪而歌之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