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省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把浙江全省作为一个大花园来谋划的战略思路,提出了把“钱塘江唐诗之路和浙东唐诗之路”作为大花园的灵魂来打造的重要举措。
作为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源头重点节段,位于常山县境内的百里常山江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尤其是在宋代,常山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高峰期,宋诗更是宋代留给常山最重要的文化瑰宝,仅当前搜集到的宋诗就有近千首之多,在钱塘江沿线可谓独树一帜。常山江堪称是一条文化史上罕见的“宋诗之河”。
将常山江“宋诗之河”作为“诗画浙江”大花园和钱塘江文化带在浙西的核心景区来构建打造,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高标准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江南水乡风物清嘉的文化名县”的盛举。
常山宋诗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和丰厚的历史底蕴,是历史留给常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打造“宋诗之河”文化品牌,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本期《人文智库》主讲人余风看来,应当围绕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浙西核心景区的目标,实施规划、研究、保护、景观、文旅、宣传六大工程,全面打响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使常山江“宋诗之河”成为浙江大花园和钱塘江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规划编制工程
围绕实施衢州市委“1433”战略体系和常山县“四四二”战略体系,积极对接大湾区战略节点两江通道、大通道浙西门户的通衢首站、大花园核心景区的慢城风光、大都市绿色卫城的康养福地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衢常一体化”发展等规划内容,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做好常山江“宋诗之河”总体规划编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做到保护与研究、开发与利用同步推进。
(二)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学术研究工程
成立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研究会等相关研究机构,以常山宋诗挖掘、研究为主,加强宋诗作品、诗人行迹、宗教哲学、民间信仰、文学艺术、风土人情、商业贸易等系列研究,充分挖掘常山江“宋诗之河”沿线各点的人文传说、宋诗典故、神话故事等,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形成常山江“宋诗之河”独特的文化体系。
开展常山江“宋诗之河”社科重点课题研究,定期举办常山江“宋诗之河”研讨会,开设“宋诗之河”文化讲坛,积极与国内宋代文学爱好者、学术专家合作,加强文化研究讨论交流,争取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提供强有力的学术与文化支撑。
(三)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遗存修缮保护工程
深入开展普查搜集工作,认真普查与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有关的古村落、古渡、古驿,列出清单;全面搜集、汇总和梳理国内外与常山江“宋诗之河”相关的诗词、史实等资料,建立常山江“宋诗之河”资料档案库。
同时,要加强对文峰塔、万寿寺、炉山寺、招贤古渡、世美坊等宋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努力恢复“四贤祠”、赵鼎墓“忠简古冢”、定阳书院和石门书院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宋代文化遗存。
(四)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景观建设工程
高度重视做好文化物化文章,精心策划建设一批“宋诗之河”景观项目。
一是打造宋诗文化长廊。结合县城段常山江防洪堤建设与沿岸景观改造等项目,在沿江两岸规划建设一批宋诗长廊和宋诗文化公园,使之成为城市最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结合长风村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开发,在长风段沿江游步道建设以赵鼎、魏矼、范冲、翁蒙之等宋代“四贤”诗歌作品为内容的“宋诗文化长廊”;结合招贤古渡保护和招贤段常山江防洪堤建设,在招贤古街规划建设以杨万里、陆游、辛弃疾等作品展示为重点的“宋诗文化长廊”。
二是打造宋代文化小镇。积极开发建设芳村村、招贤村、金源村三大“宋代文化小镇”。芳村镇芳村村,以开发宋镇文化为重点,挖掘北宋农民领袖方腊与芳村的渊源,按照宋代风情,开发芳村古街,沿芳村溪开发“宋词长廊”,恢复宋代古刹炉山寺,使芳村镇成为风格独特的宋代文化小镇;招贤镇招贤村,以大诗人杨万里、陆游的诗歌为主,建设杨万里纪念馆和宋诗展览馆,加强招贤古街保护开发力度,规划建设“宋诗文化长廊”;东案乡金源村,充分开发王氏“一门九进士”所留下的诗篇,弘扬“贤良文化”,挖掘王介与苏东坡、王安石、米芾等历史名人交往的文化资源,修缮世美坊和王氏宗祠,做足宋代文化文章。
(五)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文旅结合工程
做好文旅结合文章,积极培育发展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产业。
首先,做好宋诗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文章。围绕宋诗文化主题,开发宋诗文化体验旅游专线,打响“重游宋诗之河”体验游,打响“跟着宋诗之河游慢城常山”的口号。加强宋诗之河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在书法、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产品包装等产品开发中植入宋诗文化元素,推动宋诗文化产业发展。
其次,做好宋诗文化与城乡建设结合文章。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宋诗文化元素,规划建设集常山宋诗展示、诗人介绍、研究成果展现、吟诵体验于一体的“宋诗之河”主题博物馆。在沿常山江设立若干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平台的宋诗驿站,与浙西民居风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对沿线建筑风格进行控制,让常山江“宋诗之河”沿线村庄成为文化村、宋诗村、景观村。
再次,做好宋诗文化与项目工程结合文章。抓住常山江防洪堤项目建设的机遇,在常山江沿线做好宋诗文化元素植入和节点景观建设,通过刻石立碑、建馆展览、景观复原等形式,使宋诗文化与沿线景观有机融合。
(六)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宣传推广工程
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加强与国家、省、市级媒体合作,摄制常山江“宋诗之河”宣传片,加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力度,及时将常山江“宋诗之河”相关研究成果及工作推进情况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上发布。
开展系列外宣活动,组织全国知名媒体开展常山江“宋诗之河”采风、诗词歌赋征集、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打造等主题活动。适时在电视、地铁高铁等媒介投放宣传广告,扩大常山江“宋诗之河”影响力。
要推进文艺作品创作。围绕常山江“宋诗之河”主题,开展文学、书画、戏剧、摄影、歌曲等文艺作品创作,积极举办宋诗书法大赛、诗歌大奖赛、朗诵会、“宋诗之河”文化节等活动,创作一批宋诗题材的文艺精品。鼓励创编以宋代诗人或宋诗创作中的经典故事为题材的剧本,通过电影电视拍摄等途径,使常山江“宋诗之河”成为影视外景拍摄基地。
要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依托“宋诗之河”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积极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社科联及宋文化、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借力提升常山江“宋诗之河”研究水平。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研讨会,适时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积极推动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走出去。
创办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讲堂,积极推进宋诗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礼堂,不断扩大常山宋诗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余风)
链接:http://qzrb.qz828.com/qzwb/html/2018-09/17/node_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