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贵民先生从现存《永乐大典》辑《四库辑本别集拾遗》,有汪藻《浮溪集拾遗》,其中有《宿招贤馆》五言古诗一首:
儿时客衢州,尝过招贤馆。主人敬爱客,置驿极安便。
堂前花作屏,堂后竹成楥。人来铜步岭,路异玉山县。
回头四十载,兴废眼中见。重寻旧馆盟,井迳无复辨。
沉吟茂林缺,怅望佳石转。道逢里监门,叹我曾识面。
白头相劳苦,语已涕双泫。破屋爲少留,天寒雨如线。
(《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上册第85页。)
按,招贤馆当是安置文人的驿站,晚唐出现,各地多有。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十三《坟陵门·双女墓》引《双女坟记》曰:“有鸡林人崔致远者,唐干符中补溧水尉,尝憩于招贤馆。……在溧水县南一百一十里。”(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79页。)李剑国辑校《唐五代传奇集》第四编卷二有崔致远《双女坟记》。(李剑国辑校《唐五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编第2542页。)《十国春秋》卷九四《闽五·武肃王审邽传》:“中原乱,公卿多来依闽,审邽遣子延彬作招贤院礼之,振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弘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璘、郑戬等,皆赖以免祸。”(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册第1363页.)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疆域志二·铺驿》:“招贤驿在溧水县南一百一十里。”元张铉《至大金陵新志》卷十二下《古迹志下·陵墓》引《双女坟记》,注云:“坟在溧水州南一百一十里废招贤馆侧。”
据此诗,汪藻“儿时客衢州”,四十年后重来招贤馆:“人来铜步岭,路异玉山县。回头四十载,兴废眼中。”衢州常山县至今尚有“招贤”地名,真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也。此爲汪藻行年系地的重要史料,亦是衢州常山县的重要文化史料。
据我们考证,汪藻宿招贤馆,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四月。时爲五十七岁。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七绍兴五年三月:“丙申,龙图阁直学士、知抚州汪藻,提举江州太平观。时朝廷议铨量监司、郡守,其资序已深,虽无显过,而才非所宜者,以祠禄处之。张致远爲侍御史,尝言:‘藻素多玷阙,白简具存。湖州之政,至今传笑。法行自贵始,先罢藻,彼有歉于中者,将望风投劾而去矣。此亦铨量之至要也。’故藻遂罢。”丙申爲二十三日。其行程至衢州常山县当在四月初。“天寒雨如线”,当是山区气候实写,亦有夸张成分。
汪藻罢知抚州后,曾到朝廷所在临安。《宿招贤馆》“人来铜步岭,路异玉山县”,即是此次行程所历。夜宿之处“招贤馆”在衢州常山,“人来铜步岭”,说明“铜步岭”是“招贤馆”所在之处。回首已经走过的“玉山县”,道路于此不同。此时作者已经站在“铜步岭”一边,则无疑是说此地的道路要好于玉山县。作者是德兴人,属饶州(今江西上饶),玉山县亦属饶州。向东过了玉山县,就是衢州常山县。汪藻对于招贤馆感情深厚,是由于四十年前曾来招贤馆一住,“回头四十载”,“主人敬爱客,置驿极安便”,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四十年后,还有一位老者尚在,“白头相劳苦,语已涕双泫”,沧桑巨变,不禁涕泫。
诗人通过招贤馆的败落,与国家的盛衰联系在一起。
绍兴五年,上推四十年,是哲宗绍圣二年(1095)。时爲十七岁。当是游历所至。
(作者系鲁东大学文学院前副院长、教授,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 陈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