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宋诗赏析

时间:2021-03-02 15:53:56 | 来源:中国网衢州

首页>研究成果>

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三衢道中》赏析

三衢道中

(南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泛尽小溪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著名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祖上赣州 (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从小博学多才,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多有诗作传世,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

曾几因是江西人氏,又在赣、浙(西)两地任职,因而,对衢州有种特殊的情感,这从他的另一首《喜闻天兵已临衢寇》诗中可以知道,宋建炎三年(1129)四五月间,御营正、副都统苗傅、刘正彦率部叛乱,从杭州退至衢州、信州一带,被官兵韩世忠讨平斩杀,平定了叛乱,保了一方百姓平安,诗人听到这个喜讯,当即赋诗“未论日报书三捷,竹簟纱厨到晓眂。”意思是说,得知天兵已到衢州,即使没有听到捷报传来,也放心安眠直到天亮。衢州遭难,诗人夜不成眠,可见对衢州的情感之深。他在衢州时,常四处游览,三衢古道 与常山江是他的必经之道,《三衢道中》就是他沿常山江溯江而上,尽情欣赏沿岸的美丽风光而留下的作品。

《三衢道中》是曾几的代表作品之一,明快清新,亮丽多姿,朗朗上口,让人百读不厌,堪称千古绝唱。这也是我经常 挂在嘴边的名篇。但以前我每读一遍,便有个疑问浮上心头。根据诗人的诗绪与思路,我们明白,在初夏的时节,梅子(杏子)初熟,泛金枝头,阳光明媚,诗人乘兴从衢州古城出发,溯江而上,“梅子黄时日日晴,”从诗的节奏、声响、色彩、天气看,都可以感受诗人是兴致冲冲的,但诗人“泛尽小溪”,是从何处弃船上岸,饱览风光,“泛尽小溪却山行。”这个疑问,这次到了何家乡,乡党委书记樊金国陪着我,走了一路直到长风水库,站在这里回首望常山江蜿蜒东去,渐次开阔,我似乎豁然开朗,从衢州乘船一 路而上,到这里江面渐窄,江流渐小,且这里有石门山阻断,似有“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小溪泛尽之感,更何况,在古代这里滩险流急,弃船登岸也是情理之中。当然,让诗人在这里弃船登岸,还有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带的秀丽风光,诗人乘兴而来,就是为了一饱河山秀色,见此溪岸树木葱郁,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更有寺庙民舍隐约期间,真的如诗如画,岂不让他心花顿开,欣然下船?

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风格。古人在评价曾几的诗作,认为其“大部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是个人情怀的抒发与表达,所以其模山范水,吟咏风月之诗很多。而且大多似江西诗法,重神不重形,只是表达一种闲情逸趣。”读了曾几的这首《三衢道中》,我对这样的评价,有点不以为然。抒发个人情怀,这没有错,但说他的诗重神不重形,就值得斟酌了。我以为这首 诗不仅重神,更是重形,写得形神兼备,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与开头的黄梅、晴空、小溪、山行,这些都是形,而且是色彩亮丽的的形。诗人想象的翅膀就是凭借这些生动的形象,把心中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的。还有一点是不能忘却的,就是这首诗的声音与节奏,小舟泛溪的水声,黄鹂欢快的啼鸣,我们还似乎听到了诗人一路欢愉的歌声,在初夏灿烂的阳光下,融成了一首暖心的歌唱,清亮明快,铿锵有力,象如歌的行板。以三衢古道为题的诗作,让人眼花缭乱,在《衢州历代诗选》一书中,存录的就不下十余首,但象曾几这首《三衢道中》这样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并不多。

曾几的诗平易亲切,诗句中没有奇字,也没有僻韵,文从字顺,明快畅达,语言平淡,笔力老健,翁方纲说“茶山诗较放翁浑成自然”见《石州诗话》。象《三衢道中》这首诗歌,诗句朴实平易,近于口语,张口就来,随兴而发,句句活泼近于民歌。如首句点明季候天气,一方面强调今年黄梅季节天气的特殊,黄梅季节本是梅雨连连的雨季,也突出了诗人的好兴致,好心情,另一面则以天气的晴好为下文写旅途出行,风物描写作好了铺垫,次句点明地点。泛舟而上,舍舟登陆,一个“却”字就把诗人由水转陆时的新鲜喜悦细微隐约的表现出来了;最后一句突出“绝句贵简”的原则,只是一笔带过而已,然而与“来时路”的联想相对比,则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情画意。因此它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这是曾几清新恬淡活泼诗风的具体体现。

当然 ,今天读了这样的诗,我们感受到的不光是诗人当年的雅兴与诗情,弄明白诗人泛舟的来路去向,更重要的让我们从诗歌中领略自古以来这一带的美丽风光。“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绿荫如盖,黄鹂欢唱,鸟语花香,水秀山青,这是诗人在作品中为我们留住的昨日风景,读了这首诗,会让我们思古而忧今,往日的美丽不可或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象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这一片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让绿荫永远不减,让黄鹂永远在枝头欢歌鸣唱!

惊魂不只招贤渡

——杨万里《过招贤渡》赏析

杨万里,江西吉水人,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据有关史料记载: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年幼丧母,父亲杨芾一生研读《易经》,终生不废,深谙精髓,虽家贫却不忘读书,常忍着饥寒购置诗书典籍,积得藏书数千卷之多,让家学深厚。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发奋苦读,广师博学,锲而不舍,并师从高守道、王庭珪等名家,终成一代风范。杨万里一生激情昂扬,为官正直,治学勤勉,诗作不断,据史料载,他生前留下了大量抒写爱国忧时情怀和睹物抒情的诗篇,存诗两万多首,真的是:名万里,诗万首。

扬万里的诗歌创作不拘一格,奔放多姿,富有变化。古人评他的诗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状物姿态,写人情意也有:“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委婉细腻的功力。见(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杨万里诗歌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学习吸收民歌的优点,汲取大量生动清新的口语俚俗,往往“假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翔《寒塘诗话》),因而形成通俗浅近、自然活泼,健朗明丽的语言特色。在《衢州历代诗选》中,杨万里入选的诗歌数量是最多的,至今有据可查的就有24首之多。据这次常山宋诗之河研究中收集整理,光描写过招贤古渡的诗作就有二十多首,不能不令人惊叹。这些诗作尽情描绘了这片土地的雄峻秀丽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也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情怀和诗歌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时见证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眷恋。

常山招贤渡口在古代属急流险滩,历史悠久,人文件璀璨,在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三中就有记载:“招贤渡,在衢州西南三十里,信安溪渡口也,达常山。”诗人多次乘船从这里经过,印象极为深刻,《衢州历代诗选》中就载有五首有关过招贤渡的诗作。诗中不仅描写出渡口的险恶,更写出了过招贤渡时的经历、心情与感受:“归船旧掠招贤渡,恶滩横将船阁住。风吹日炙衣满沙,妪牵儿啼投店家。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短短的一首诗歌把诗人在招贤渡搁浅遇险,无奈狼狈投宿,之后又开怀喝酒,醉意朦胧中,又对招贤美酒赞不绝口的过程和盘托出。后来再次经过此地,诗人对上次的历险仍记忆犹新,心有余悸。一口气又写下四首:“旧舟曾被此滩留,说着招贤梦亦愁。五月雪飞人不信,一来滩下看涛头。”(四首选一)。读罢这样的诗,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诗人,豪爽直率,放浪不羁,不拘一格。

诗言志,其实诗也如志(书),胜如志(书)。诗的描述常常比历史、方志的记叙更为具体、更为生动、更为真实,杨万里的一组《过招贤渡》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诗是对招贤古渡的形象生动的描述和记录,也是对他过招贤渡历史史实的真实记录。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记录的招贤渡:“在衢州西南三十里,信安溪渡口也,达常山。”聊聊数语只是简要记录了招贤渡的方位及区域距离,而杨万里的《过招贤渡》却真真切切地描述了当时招贤渡的急流险滩、奇特与凶恶,“恶滩横将船阁住”、“说着招贤梦亦愁”,这样的诗句,足见当时诗人过招贤渡的刻骨铭心,因险而搁船,因遇险而连梦中都惊魂未定,这让今天的我们可以真切想象当年招贤渡的急流飞泻,浪急风高,古柳横空,惊心动魄,“五月雪飞人不信,一来滩下看涛头。”没有这样的诗作,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古招贤渡的具体情状。应该感谢诗人为我们留下的这种直抒胸意的真情记录,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是诗歌生命力顽强的根脉所在。

据现在了解,诗人曾多次从招贤经过,先后写下与招贤有关的诗作有二十多首,上面说过,在《衢州历代诗选》中选载的就有五首,一个著名诗人在一处地方留下了这么多的诗作是极其罕见的,这背后一定有原因,有故事,有情缘。这在诗中可以一窥端倪,诗中诗人有“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动情叙述,可见,诗人多次往返招贤渡,这招贤酒对一个好酒如命的诗人的确是有诱惑力的,但有惊无险的招贤渡,让激情澎湃的诗人过后又欣然怡然,有种充满刺激的惊喜,古人说诗如其人,杨万里一生激情昂扬,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更何况像杨万里这种性情中的诗人,在惊险中体验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无疑是一种无法替代的享受,现代人的探险之乐,其实古人早已有之。除了招贤美酒,这险恶的招贤渡是否也是一种吸引他的欢喜冤家?不然,他过招贤渡吃了那么多的苦头,又频频往返,是不可理喻的。当然,也正像有的专家所言,是否招贤这地方有一位让诗人一见钟情的红颜知己?让他驻足留连,依恋不去,去了又来,也未可知。浪漫的诗人往往为一个情字倾倒,念念于心,欲罢不能。惊魂不只招贤渡,美景、美酒、美人,或许就是杨万里的频频招贤之行的千古之迷。

《过招贤渡》也是杨万里诗歌艺术手法的代表作品之一,清新流畅,朗朗上口中,又见他的诗不拘一格,奔放多姿的鲜明个性,的确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状物姿态,写人情意也有:“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豪情万丈中又具委婉细腻的功力。从这一组诗中完全可以看出诗作这种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恶滩横将船阁住,”一个“恶”和“横”字读出诗人心中对恶滩无法遏制的愤怒, “五月雪飞人不信,一来滩下看涛头。”则能看出诗人的一腔豪迈。五月正是常山港涨大潮的季节,民间一直来有:“五月大水啸”的说法。洪水滔天,浊浪排空,水花如雪,这让人顿时想起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诗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千古名句。诗人穿越险峻,胆战心惊,却诗心依旧,在惊疑中仍不忘驻足欣赏涛头之壮观,这就更有点像宋代另一名诗人潘阆的《观钱江大潮》“弄潮儿在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有一种弄潮儿的风采。诗的风采 与人的风采,在这里融为了一体,让诗歌具有一种更为动人的魅力,而诗人浪漫张扬的个性也在诗中达到了极致。

诗人有幸与招贤结缘,历险滩雄浑,品美酒当歌,拥美人入怀,招贤也与诗人有缘,800年情缘未了,800年青山常在,800年碧水长流。如今杨万里的不朽之作已经撰刻在招贤江边的石碑之上,与这片神奇的土地永远融为了一体,招贤这段神彩飞扬的风雅往事,让这一方山水熠熠生辉,也让当下休闲的人们往来行吟,凭吊怀古,仰望先贤,思接千里,这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滋养。 有了这种滋养,满满的文化自信就会油然而生,同样心怀一腔豪情,信心满满地去奋力追逐新时代美好的梦想!

枕上烟岚万叠秋

——读赵鼎常山留诗

赵鼎生前多次造访常山,对常山黄冈山、石门山的古朴宁静,秀美幽雅,念念不忘,临终前再三嘱托儿孙要归葬黄冈,去世以后,终得赐葬何家乡石门山下,与这片土地生死相依,魂牵梦萦。他在常山时,与范冲、魏矼及黄冈山永年寺的了空和尚等相互唱和,留下的诗文很多,有《三贤唱和集》存世,《常山县志》中也有部分存录。如《趋三衢别故人》、《三衢多碧轩》等就是出自当地的县志或文集。不妨摘录如下:

趋三衢别故人

伧父何由习楚风,家山俱在古河东。

相逢憔悴干戈后,追溯悲欢梦寐中。

掺袂又成千里别,放歌空念一尊同。

他年倘有加餐字,试问渔舟鹤笠翁。

三衢多碧轩

平生爱山心不足,寸碧已复明双眸。

暮年得此幽栖地,枕上烟岚万叠秋。

这两首诗虽说写作的年份不同,表达的内容与诗绪也不尽相同,但读完诗作,其中有一点是完全相通的,就是对当时的战火烽烟的厌倦,对迁徙无定的悲凉,由此而产生的对宁静美好的憧憬。“相逢憔悴干戈后,追溯悲欢梦寐中。掺袂又成千里别,放歌空念一尊同。”靖康之变,宋室江山,半壁狼烟,赵鼎随高宗南渡,一路直颠沛流离到了江南,最后到了相对平静秀美的三衢之地,满眼山青水碧,溪水渔翁,斗笠农夫,宁静恬谈,对赵鼎来说,与老家大漠风沙的山西相比,与表面上荣华与骨子里颓败的宫廷相比,这里无疑已是天堂。要想晚年保重身心,只有到这样的山野田间,与农夫渔翁为伍了。这首诗归隐之心初露。“他年倘有加餐字,试问渔舟鹤笠翁。”加餐即为保养身体之意,碧溪垂钓,渔舟鹤笠,流水随心,山野苛锄,山意悠闲,这就是他想象中自由自在的诗意生活,也是滋养身心的惬意生活,宫中劳顿,勾心斗角,官场烦杂,人心不古,他早已疲惫不堪。

这种心境与向往,在《三衢多碧轩》这首诗中,已不再隐隐约约躲躲闪闪了,而直而言之,溢于言表。“平生爱山心不足,寸碧已复明双眸。”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赵鼎的平生爱山如何,虽无其他资料可以佐证,但从他对黄冈山、石门山的钟爱痴情,致死不改,可以看出,他对山确是情有独钟。满目葱茏,青山如碧,群峰耸立,不仅能让人心旷神怡,心灵宁静,看清世事,看清世人,彻悟人生,更可以让人意志坚定,临危不惧,处惊不变。因而,赵鼎晚年到得此地,便 :“暮年得此幽栖地,枕上烟岚万叠秋。”连夜做的梦都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了。对赵鼎来说,人在朝中,身不由己,多少年官场悲欢,多少次夜半惊醒,只有他自己知道。自身甘苦无处所,只在诗中吐真情。

赵鼎在黄冈山永年寺和范冲、魏矼、了空和尚寄情山水,吟诗作赋,尽情挥毫,相互应酬唱和,那段如神仙般快意的日子,同样可以在他留下的诗歌中可以感受:

经年薪水困行朝,一日归来百念消。

决决溪流鸣枕下,丁丁谷响应山椒。

小安课伐犹多事,无复移居莫见招。

老矣羞为吴市隐,买田从此混渔樵。

读着这样的诗,赵鼎当年在这黄冈山佛门静地惬意潇洒的隐居生活,让人如在眼前,真真切切,感同身受。离开喧嚣的朝廷高堂,回到这青山碧野之间,无官一身轻,百念顿消,百垢洗尽,烦杂顿无,耳畔潺潺溪流伴他入眠,山谷清音拥簇,抚他安然入梦,这种归隐的安宁、快乐和潇洒,嘴上虽羞于启齿,但在乡里混迹于樵夫渔翁之间,足以让他其乐融融的快感,情不自禁要在诗中吐露心怀。

读了这些诗作,我们可以确切地了解,那时的赵鼎为何一心要到黄冈山来生活,而且举家迁至黄冈的根本情由。对这一方静土,他已不是一般的喜爱,而是对这个人生福地,从心底里有一种强烈的向往定居黄冈,已成了他人生的一种终生的理想与追求。赵鼎后来的人生际遇,完全印证了他的这种预感。他这种归隐的念头,是由来已久的。在朝为官,哪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也不能确保长久安耽,君心难料,时局多变,祸福难测,风险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只有远离这个漩涡,到得清幽僻静之地,与渔樵为伍,才能安危自保,悠闲度日,举家平安。朝廷为官,身不由己;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有如浮云。三衢一带有句农谚说得好:“当官钱,一蓬烟,生意钱,六十年,田地钱,万万年。”高官的财富来时如洪水涨岸,铺天盖地,一旦官位顿失,一切就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只有脚踏实地,过平民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才过得天长地久。这就是封建社会文人雅士,对自己一生痛彻心肺的感悟。年轻时家境清贫,地位低下,一心向往仕途,出人头地。因此 ,十年寒窗,拼命苦读,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一旦成名,登得高堂,堂水深深,深不可测,终日惶惶,又会感到:“高处不胜寒,”此处非我意,我欲归去来。古代归隐之宗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悠闲,就是他们理想的天国,黄冈山就是赵鼎理想的天国。

赵鼎在黄冈山留下的这些诗作,不仅是我们今天研究赵鼎与黄冈三贤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解读封建文人理想心态的极好参照,了解封建社会人情风俗,了解何家乡往日风雅的历史风貌,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鲜活生动的教材。

曾记当年名胜地

——读江景房的诗

江景房,字汉臣,常山何家乡源口村人,官至吴越国镇海军节度使判官。宋乾德年间(963-968),景房随吴越王钱俶至宋廷朝贡,宋皇授景房为殿中侍御史充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判官。为民一怒沉典籍,千秋传颂万古名,说的就是这位为民抗命的江景房。

江景房在职时的诗作并不多见,现能读到的几首均为他去官返乡定居在开化深山里的桂岩时所作,从这些诗作中,我们看到了他退出江湖之后的生活情景,和宁静、愉悦与平和的心态,虽然有时仍是免怀念当时身在官场的公务忙碌,但更多的是对眼下生活的怡然知足,更可贵的是诗人身在开化桂岩,但对家乡的名胜景物念念不忘,无法释怀。不妨一读他写保安寺的诗:

保安寺

扰扰尘埃日日忙,偶然来谒赞公房。

行登峻岭跻攀倦,坐俯清泉笑傲凉。

林静鸟声融客语,风来花气逐人香。

此时已觉凡尘断,分得高僧兴味长。

诗人以回忆当年在任时整日公务繁忙,纷扰不堪的情景。他先后在吴越国做官,后来又在北宋任职,但不管身在何地,封建官场的污泥浊水,乌烟瘴气,对一生清明正气的他来说,那真的是一种折磨。“扰扰尘埃日日忙,”,已非常鲜明地道出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厌倦甚至厌恶。这是他决意辞官的根本原因。正因为日日为乱纷纷的污浊事务忙碌,难得空闲,如今只有弃官隐居在桂岩深山,才有闲暇来到保安寺,走进见保安寺的禅房,与高僧开怀一叙,兴味悠长。“偶然来谒赞公房。”诗中“偶然”二字,只是虚借之辞,到这清幽僻静,香烟缭绕的保安寺,与高僧谈禅叙旧,一吐心迹,正是他的平日心愿,其实这也是必然。更何况保安寺最初就是他所建造和寺庙,他日古建如今是否安好,他念念于心,前来一探自是必然。

在唐、宋佛教兴盛之时,兴建寺庙是积德行善之举,是为造福一方,也看出江景房惠民济世之心是一贯的,正因为他的爱民心切,才有愤然一怒,沉籍江中,为民减负,留下千古佳话。从诗中他对自己初建的保安寺,到晚年仍对寺庙难以忘怀,看出他的爱民情结终生不解,尽管因为民而被解职,也无怨无悔。“林静鸟声融客语,风来花气逐人香。”山林清静,鸟语相唱,微风轻拂,花香逐人,你他在这去保安寺的途中是多么的轻松,多么的快乐!以济世为乐,是多么宽广的胸怀!

“此时已觉凡尘断,分得高僧兴味长。”诗人在结尾道出了感慨,只有在这种远离尘嚣的清静佛门之地,与高僧对话参禅,才能大彻大悟,彻底忘却人生那些的俗事凡心,这里的所谓“凡尘”就是人间的功名利碌,多少人为此忙忙碌碌,孜孜以求,拼死拼活,到头来仍是空梦一场。古人说看破红尘,就是这个意思。人只有从这种纷扰中摆脱出来,才会心灵自由,充满快乐,有超凡脱俗之感。

江景房乡情不忘,萦萦于怀,在他的另外两首诗里,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江家古渡

问名古渡便知津,数里云烟一色新。

前后相催江上浪,往来不绝故乡人。

江家古渡是当年何家乡这一带常山江边的重要渡口,想必江景房年轻时在此经常往来,往日留下的记忆是极为深刻的。“问名古渡便知津,”指出古渡名声不小,一说渡口名字即知道这渡口是在哪里,诗中一种乡土的自豪溢满字里行间。古渡不仅名声远播,而且风景别致,“数里云烟一色新。”再细看古渡,更是令人心动:“前后相催江上浪,往来不绝故乡人。”常山江上浪花簇拥,喧哗有声,而渡口往来的都是故乡之人。故乡人,格外亲,江景房的故乡情结,在这里再次令人心暖肠热,过目不忘。

他的《湖澄晨钟》写的是清晨在湖澄祖庙,一边信步闲庭,观山光水色;一边听庙里晨钟悠悠所感所悟,有感而发:

湖澄晨钟

东方既白钟声妆,散步行人到渡头。

曾记当年名胜地,袈裟衣钵留千秋。

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湖澄庙里晨钟敲响,僧人们在做早课,诗人踏着悠远的钟声,步出寺外,见渡口有零星的过往行人,淡然里有许多生气,清幽里有许多暖色,如一幅淡墨如烟的山水画,油然想起湖澄祖庙——家乡这自古的名胜之地,此时,恐怕只有这佛门古迹长留人世。

读罢江景房的这几首诗作,诗人的诗歌创作艺术也跃然纸上。他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写景状物,表达心声,明澈自然,清亮淡远,如梵音绕梁,如水墨随心。诗中山色溪流、林木花香、渡口云烟、古寺钟声、人生感慨等等,都那样的真切,那样的自如,似信手拈来,丝毫没有雕凿的痕迹。有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超凡脱俗的艺术效果。平常之心,平常之景,又能平中出奇,平中有趣,平中不俗,这才叫艺术,这才叫高手。古人说:“文如其人。”读了江景房的诗,感觉他的为人正是如此。清清白白,内外通透,没有城府,没有杂念,没有污浊,象那份明净无饰,清新恬淡的天地。至此,诗人人格的魅力,与诗歌的魅力便融为了一休,让诗有一种格外动人的艺术魅力。

万里为官彻底清

——读江万里的诗

江万里,是江氏家族标炳史册的后裔,是忠心耿耿、铁骨铮铮的南宋名相,读着他的诗作,一股浩然正气就会扑面而来。

有史料记载,他在任宰相期间,有一天乘船经过江西临江,这里水流湍急,风高浪险,常有船只在此遇险蒙难,未到此处之前,就有下人提示:“前面就是慧力寺,是急流险滩之地也,大人当避之为上,进呼?退呼?避呼?”江万里正在船上披阅宗卷,不以为然,挥挥手说:“行船遇风迎浪,乃为天理,何足惧之?”船到前面,果真风浪大作,船在涛头,一船 皆惊,只江万里稳坐船头,脸无惧色,心自坦然,取过纸笔,随手写下一首诗《船经临江风浪大作以诗投江》,随口迎风吟诵道:

万里为官彻底清,

舟中行止甚分明。

如今若有亏心事,

一如碧波深处沉。

诵罢将诗投入江中,一片白纸风浪飘然而去,象江万里洁白无瑕的心灵,凌风踏浪,据说风浪渐次平息,船也渐行渐远,一船有惊无险,但这首临危抒情之作却流传千古。这首诗说明江万里平时做人为官,光明磊落,问心无愧,敢对天发誓。“万里为官彻底清,”就象航船一样行止分明,如真的做了什么亏心事,甘愿受到天遣,沉入江中。“一任碧波泞处沉。”在那种年代,坚信头上三尺有神明,做人做事,人不知,但天知地知,敢如此对天发誓,说明他真的是身无瑕疵的。诗歌明白如话,直言不讳,大义凛然。从诗歌可以想象,他当时站在船头,骇浪不惧,那种顶天立地的形象。

作为朝廷重臣,以朝事为题的诗作,在古代诗歌中为数不少。但江万里这类题材的诗歌却别有意趣。请读他的《天朝》:

四海衣冠拜九重,圣君在位象飞龙。

遥望雉扇双开处,万岁齐呼瑞气波。

皇帝上朝,百官齐贺,山呼万岁,这气象是何等威严、隆重、庄严而神秘。诗中“雉扇”亦称雉尾扇,古仪仗所用的一种障扇。晋崔豹《古今注·舆服》:“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其实这种场面是枯燥乏味的,庄严中有种皇家威严的压抑,甚至有种令人战战惊惊的恐怖,但江万里却以一种轻松近似于调侃的语气,描述这样的上朝之景象。“遥望雉扇双开处,万岁齐呼瑞气波。”看得出,他在朝廷上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二是从中看出他的乐观豁达的为官心态。在宰相的位子上,是很累的,象上朝这样的例行公事,诸多礼仪礼节,是有点折磨人的,但他却显得很轻松,在如此威严的气氛中,他还能从“雉扇双开处”,细细欣赏众臣山呼万岁的祥瑞气息“瑞气波,”绕梁不止,而欣然自乐。这也说明他做人做官的坦然无忧。这与他上面“以诗投江”这首诗中的临危不惧的心态是一样的。古人说得好,无欲则刚,无个人私心,坦荡做人,又有何惧?

但刚正之人有时又是儒雅的,赏景吟诗十分洒脱。江万里的一首《元夜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兴致盎然的文人雅士形象。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百万家。

水隔南湖无路到,春风吹老碧桃花。

从内容看,诗人是在元宵之夜,在都昌县南湖上赏灯所作。船在湖上,人在船上,隔岸相望,元宵之夜,水上彩灯,灯火楼台,楼阁通明,万家灯火,“灯火楼台百万家,”真是灯火辉煌,热闹非凡,虽然“水隔南湖无路到,”但春风荡漾里,已是如碧桃花开,温暖人心。从这首诗,不仅能读出诗人心中的欣喜与兴致,同时看到南宋江万里在任时的盛世欢歌,祥和景象。这简直是用诗写的史记。岸上灯火,春风轻拂,水中倒影,随波闪烁,似乱花迷人,如碧桃盛开,这种诗情与画意,让读者真的如临其景,灯也迷人,诗也迷人。

江万里博学淳厚,才情横溢,更体现在他的《题柯山图一诗》中:

题柯山图

柯山千仞郁崎嶙,喜见丹青写送人。

洞底无人留永日,神仙有路隔重云。

苍松白日秋容尽,绝壑县涯晓势分。

归向公庭对真景,郄疑人尽画中身。

有关咏烂柯山、题柯山图的诗,仅在《烂柯山志》中就不下数百首之多,对王质遇仙的传说,对烂柯山的天下奇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 说纷纭。而江万里的这首,却有诗人独特的感悟。柯山千仞,洞窟悠悠,时光流逝,有多少人能悟透世界苍生?“洞底无人留永日,神仙有路隔重云。”洞底阳光无人能留,而神仙却在云中有路,世事总是有虚有实,虚实相间,难辨难分,不象秋景里的苍松白石,悬崖峭壁那样分明。这首诗笔力遒劲,气势雄浑,气息高古,思路开阔,仙界人间,纵论古今,在咏烂柯山为题的诗作中独树一帜。

江万里的可敬与可爱,还在于他身居高位,却始终心怀一颗平常之心,年轻时从何家乡这方土地走出,身心仍留着家乡那一份混着泥土气息的纯朴,仍心系乡间民众,与民相亲,喜欢与民同乐,以民乐为乐,以民忧为忧,时时惦记着季节农事,殷殷相劝中,又透着殷殷的期盼。请读他的《劝农》诗:

劝农

农岂犹需我劝农,但从人意卜年丰。

喜闻布谷声声急,莫为春耕处处穷。

父老向前吾语汝,官民相近古遗风。

欲知太宗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

从诗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江万里主张“官民相近”的为官作派,这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当然心系百姓,官民相近,这也是他的从政理想,“欲知太宗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想要知道皇上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就是农家的欢乐,老百姓快乐了,就是皇上最大的快乐。他这是以自己之心来忖度皇上之意,虽语中有美化皇上的意思,倒也体现他的主政理念,他的亲民情怀。官民相近,才有上下的和谐,才有政通人和,国富民强。官民相近,君民同乐,举国和谐,这就是江万里的社会理想,也凸显了他的家国情怀。正是这样的情怀,成就了南宋的一代名相,千秋称颂!

(作者系常山县宋诗之河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