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世范》一部“垂诸后世”的经典

时间:2021-03-02 15:45:05 | 来源:中国网衢州

首页>研究成果>

一、书的作者及成书过程

《袁氏世范》原名为《俗训》,作者为南宋淳熙五年(1178)任乐清县令的信安(今浙江常山县)人袁采。袁采,字君载,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光绪版《常山县志》载:“袁寀(同采),圆通寺前人”。他自小受儒家之道影响,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早年做过太学生,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及第,曾任萍乡县主簿、乐清县知县、婺源县知县等职,后官至监登闻鼓院(一说监登闻检院),掌管军民上书鸣冤等事宜,即负责受理民间人士的上诉、举告、请愿、自荐、议论军国大事等方面给朝廷的进状。

袁采为人刚正耿直,以廉明著称于世(《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等在该书提要中冠之“以廉明刚直称”)。在乐清任职期间,感慨当年子思(孔子之孙)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俗训》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美化风俗习惯。该书约成于他在德清任职的第一年即淳熙五年(1178)。取名《俗训》,明确表达了该书是写给“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等平民百姓的,以达到厚人伦、美习俗的目的。其成书立意与颜之推的 “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初衷是有很大不同的。

《俗训》撰写刚一完成,便引起不小的反响,远近之人争相抄录。“假而录知者颇多,不能遍应”。袁采这才开始刻板印刷,淳熙六年(1179)初版。出书之前,袁采请其同窗、隆兴府通判刘镇为该书作序。在反复阅读、品味数月之后,刘镇深感“其言精确而详尽,其意则敦厚而委屈,习而行之,诚可以为孝悌,为忠恕,为善良而有君子之行矣”。他认为此书不仅可以用来教化当地的百姓,可以“行之一时”,更应该“垂诸后世”。于是,他一挥大笔,便将书名改为《袁氏世范》。袁采“三请易之,不听,终当从其旧云”。此书在绍熙元年(1190)再版,后又多次印刷并被录入《四库全书》。

二、《袁氏世范》的主要内容

从《四库全书》可悉,除刘镇写的原序及袁采写的后序外,《袁氏世范》以儒家的孝悌、忠恕为宗旨,分睦亲、处己、治家三卷。

睦亲卷凡60则,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具体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阐明家人族属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涵盖了人伦之道、教子之方、议亲嫁娶、家产分割等家庭关系的方方面面。在论及人伦之道时,书中并未超越儒家传统的“五伦”范畴,但所提及的家庭人伦关系更为具体和全面,为处理家庭关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照。文章把父子兄弟的矛盾,多数源于当事人的求全责备,或者是争夺财物。如不是源于“责善”和“争财”那主要是因为个性不同所致。在论及对子女的教育时,文中提出:“慈父固多败子”、“人之有子,多于婴孺时爱忘其丑”,于是“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在论及教子之道时,文章在继承传统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一是教于幼,“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责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则长无为恶之患”。从小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与引导,使孩子从小就明是非、懂礼仪、知荣辱。二是尽孝道。文章以身边的飞禽走兽抚育后代作类比,“方其子初脱胎卵之际,乳饮哺啄必极其爱。有伤其子,则护之不顾其身”来说明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是以人不可不孝。至于如何行孝,文中也给于引导。如顺适老人之意、使其尽其欢,事亲诚笃等。三是不废学。“犹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学。”在应读书籍方面,并不局限于圣贤之书,而是提倡开卷有益。“史传载故事,文集妙词章,与夫阴阳、卜筮、方技、小说,亦有可喜之谈,篇卷浩博,非岁月可竟。子弟朝夕于其间,自有资益,不暇他务。”四是使有业。无论家庭贫贱富贵,家长都必须让孩子有一门职业。有一份职业后,贫困者能解决生存,富家子弟也不会因无所事事而惹是生非。“贫贱而有业,则不至于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当然,从士大夫角度看,其子弟首选职业自然是读书习儒,“如能为儒,则医、卜、星象、农圃、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在论及女性伦理观时,除提倡秉承传统的行为规范外,还有不少观点即便现在看来也是真知灼见。如为人之母,要会教子,均其所爱;主母“勿信他人之短”;“妇女衣饰,维务洁净,尤不可议众”;适逢丈夫怯懦蠢笨,能力差或不务正业或夫死子幼而妇人能自识书算,就要主动承担责任,“自理家务,计算钱谷出入”或“其子同理家务,不致破家荡产”或“教养其子,孰睦内外姻亲,料理家务至于兴隆者”。在婚嫁等方面,书中的观点可谓针砭时弊,对媒人更是力陈垢弊。如对媒妁之言,“大抵嫁娶固不可无媒,而媒者知言不可尽信”,媒人“给女方则曰男富,给男方则曰女美”、“给女方则曰,男方不求备礼,切助出嫁遣之资,给男方则厚许其所迁之贿且虚指数目”。媒人之言不可轻信。而对婚姻必须门当户对这一传统观念,文中亦告诫时人切不可贪图对方门第或财富,而是要找品貌相配者。对当时流行的早婚、童婚等现象,文中也给于否定,“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时便议婚姻”。

处己卷计55则,纵论立身、处世、言行、交友之道,主要对家人弟子修身处事提出忠告。首先,要正己。“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去规劝别人,如果自己平时也做不到,却要去规劝别人,就要被别人鄙薄。这与孔子、孟子的正人先正己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正己的同时,要善于改过。要自省自警,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要有“古人谓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之心态与人共勉,要“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其次,要谨言。要少说话,“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和颜悦色,避免言辞过激引人发怒。要“戒酒后语”。即便密友,也“不可尽以密私之事语之”,以免一旦关系破裂给人以把柄。要多听老者之言,只要本着自己的良心、参照古代圣贤的遗训、多向当代贤士求教,便“浮言不足恤”,同时要警惕小人“阿谀之言”,“小人当敬远”。再次,要慎行。要重视生活细节,“舆马衣服不可鲜华”,“衣服举止异众,不可游于市”。不可轻受人恩,做到“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要主动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或有狂醉之人,宜即回避,不必与之较可也”。最后,要节用。要牢记祖辈父辈创业之艰辛,不能耽于酒色赌博或不务正业。要未雨绸缪,及早为孩子老人备好生业、妆奁、送终等相应之物。要时时刻刻怀有忧患意识,“起家之人,生财富庶,乃日夜忧惧,虑不免于饥寒。破家之子,生事日消,乃轩昂自恣,谓不可复虑”。

治家卷共72则,就家庭管理、持家兴业的方方面面作了详细的阐述。首先,要考虑居家安全问题。“人之治家,须令垣墙高厚,藩篱周密,窗壁门关坚劳”。要严防盗贼,时刻提防,加强巡逻,多储钱谷。要注重防火,“火之所起,多从厨灶·····夜间最当巡视”。要注重孩子安全。小孩不以金银珠宝饰其身,以免歹徒作祟;井必有干,池必有栏,以防孩童跌落。此外,要恤佃重农,“国家以农为重,盖以衣食之源于此”,对佃人“遇其有生育、婚嫁、营造、死亡,当厚周之。耕耘之际,有所假贷,少受其息······不可有非理之需;不可有非时之疫;不可令子弟及干人私有所扰;不可因其仇者告语增其岁入之租;不可强其称贷,使其供息;不可见其自有田园,辄起贪图之意”。虽说这些恤农主张是从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的,但从其中唇齿相依的关系看,还是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与远见卓识的。文章除对水利灌溉、桑果种植、畜禽养护、田产处置、邻里纠纷、民间借贷、缴粮纳税、造桥修路等提出自己的主张外,还对雇佣婢仆这一细事提出建议,要选聘“朴直谨愿,勤于任事”者,特别是雇佣从事管理的人员,“须择其淳厚,爱惜家业,方可付托”;若族人、邻里、亲戚有“狡狯子弟,能恃强凌人,损彼益此”,不可用之以为爪牙,否则可能会引诱子弟为非作歹。文中最后提及造房,“是人家至难事”,切记不可好高求大,急于求成,倾其所有,要“逐年渐为之”,则“屋成而家富自若”。

三、《袁氏世范》的历史地位

以治家格言为主的《袁氏世范》不同于一般著述,其语颇有见地且深入浅出,富有趣味,极易领会和学习,而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又与百姓口味相投。该书一出,便声誉鹊起、好评如潮,成为“淳风俗、美教化、达人情”的家训经典。时人谓“行之一时,垂诸后世”。《四库全书提要》的评价为:“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详尽。所以砥砺末俗者,极为笃挚。虽家塾训蒙之书,意求通俗,词句不免于鄙浅,然大要明白切要,使览者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世家训》之亚也”。要知道,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结合自己人生经历、处事哲学、思想学识写成的《颜氏家训》可是历代先哲推崇备至、奉若圭皋的经典,被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而《袁氏世范》能与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誉的周公旦的《诫伯禽书》、与西汉太史令司马谈《命子迁》、与三国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与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北宋名臣包拯足为世人风范的三十七字遗训、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欧阳修的《诲学说》、清初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李毓秀的《弟子规》》等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且“为《颜氏家训》之亚”,足见其影响力之巨大与深远。要知道,论名气、地位及功劳,袁采只不过是南宋时期一位小小的七品县令。来自江南小邑常山,既无显赫身世,也非达官显贵,更缺炫目光环。然就这一本只30000字左右的小书,传世不久,很快便成为诸多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后又以不同的形式被编入《事林广记》《古今图书集成》等多部类书,又被录入《四库全书》,备受世人关注与青睐。

不仅如此,《袁氏世范》还在几百年后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清代,此书便开始在日本、越南流行。日本江户时代,有汉文加训点刊本《世范校本》;越南《阮唐臣传家规范(十九世纪越南阮逸著)采录该书不少条文。直到当今,仍有不少的西方汉学家在乐此不疲地研究。美国的汉学家伊霈霞(音译,下同)、墨子刻、约瑟夫·麦克德莫特和包弼德,都研究过《袁氏世范》。其中,伊霈霞不仅将该书译成英文出版,还著有《宋代中国的家族与财产:袁采的社会生活观》一书(此书1984年出版,被列为《剑桥插图中国史》所附《进一步阅读书目》);而包弼德在《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一书第一章,把《袁氏世范》和《颜氏家训》进行比较研究,以论证由南北朝到唐宋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转型。

如今,诸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等早已成为世人交友、治事的至理名言。

(作者系常山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常山县宋诗之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邓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