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母亲河”钱塘江上游,有一段河流,名为常山港(江),被誉为“宋诗之河”,流淌着众多宋代名人足迹和诗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搜集近千首的常山宋诗。这些宋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宋代地理信息。为方便叙述,本文把地点、地域和景观、建筑等地理信息统称为“地名”。本文主要对目前搜集的常山宋诗文本中所描述的地理信息,也即作者在诗文中标示出来的“地名”进行辑录和考察。
1.常山。见杨万里诗《 入常山界二首》。此处“常山”为县名,唐高宗咸亨五年(674年)分信安置常山县,县治在常山乡(今招贤古县、古县畈一带)。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将县治从常山乡迁至今天马街道现址。“常山”也作山名,即今常山县东三十里之湖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三《衢州府常山县》记载:(常山)“绝顶有湖,广数亩,亦曰湖山,巨石环绕,俨如城郭。”
2.谢源。见程俱诗《谢源道中》。谢源历史上归属常山县定阳乡源口村,1960年划归开化县封家乡,现为开化县华埠镇联丰村。据1987年版《常山县地名志》载,该地有一经常山源口流入常山港的小溪,位置处于岩谷山之西,“西”与“谢”在当地方言中谐音,遂称“谢源”。此外又有一说,系乡民感激江景房善行,请寺僧香火祀谢之,因名谢源。境内有宋江景房创建之保安寺。
3.湖头。见胡宿诗《仲春三衢道中》。诗中有“湖头春在否,人去柳花飞”句。湖头地处衢常官道(三衢道的主干道)附近,现为青石镇湖头村。村头有大湖(今荷花塘一带),因而得名。
4.灵真洞。见程俱诗《江仲嘉书称去常山灵真洞半里许得林壑殊胜,予记昔过谢原道中,乱峰峭壁》。江褒,字仲嘉,哲宗绍圣年间登进士第,与程俱至交,隐居严谷山。“灵真洞”即位于菱湖附近严谷山中。据光绪《常山县志》卷五载,“严谷山…山腰有灵真洞,洞中泉水顺山崖倾泻而下,状如喷珠漱玉。”
5.菱湖。见程俱诗《寄菱湖江仲长袤》《游菱湖》。今为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灵湖自然村,因为聚落在盛产菱角的大湖边而得名。菱湖人江袤(约1070年—约1139年),字仲长,号岩谷,娶妻宰相曾布女,隐居于常山岩谷山(也做严谷山)。与赵鼎、范沖、程俱友善,著有《皇朝类苑》和《江袤集》二十卷传世。
6.黄冈。见赵鼎诗《越土水浅易涸而近山无木可采故常有薪水之忧即归黄冈遂脱此责作诗示同舍》《丁未冬同陆昭中…作诗寄黄冈亲旧》。黄冈,在常山县何家乡境内。1987版《常山县地名志》:“村以岗名,岗以土色呈黄称。”建炎三年(1129年),赵鼎一家移居黄冈山,寓居容车寺。此后,为官间隙,与范沖、魏硿等唱和其间,留有《三贤唱和诗集》,黄冈山成了赵鼎自己所说的“平生载酒论文地”和“归家”。晚年,赵鼎自号“黄冈散人”。
7.草萍。见赵鼎诗《题常山草萍驿》。草萍(也做草坪),现属于常山县白石镇草坪村。该地位于浙赣交界处,军事地位甚重,康熙《衢州府志》载:“以浙拒江者,封草萍之关,则西师之万骑可遏。”据民国三十七年衢州西安《塔底张氏宗谱》载:“张辉彦于唐大中二年(848年)迁常山草萍,其裔孙复迁江山、西安”,说明唐代草萍已有人居住。据1990年版《常山县志》记载:“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淮南节度副使詹尧臣奉命镇守草萍。”另据清光绪十二年版《常山县志》载:元代志元年间建草坪军营,驻军防守。明隆庆元年建草坪驿站,清代设立草坪巡检司。今有草坪军营遗址。明弘治十年(1491年)立有“两浙雄镇”坊,今已圮。
8.孔坞。见汪应辰诗《题常山孔坞碧照阁》。清光绪版《常山县志》卷五·山川:“孔家坞泉,在县后山之左,旧为隐士孔清植果园,山泉盎溢,甃石为池,居民咸资沾溉。”清康熙“八贤王”之师、家住常山孔家坞的名士王文龙,在诗文中也常自署“孔坞王文龙”。可见,这里的“孔家坞”就是“孔坞”。根据近年雷利荣先生《由题常山孔坞碧照阁引发的思考》一文考证,孔清生活与宋末元初,与孔坞得名的时间在汪应辰写此诗的绍兴九年之前不符合。可见县志记载有误。从诗句看,此处当时已称之为“孔坞”,说明孔氏在此已经居住有年;“门前尘土暗衣冠”,根据“衣冠”用典,说明居住在孔坞的是上流社会的士大夫。据《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七·圮《东家杂记》记载,孔传字世文,孔子第四十七世孙,建炎初(即南宋初),随孔端友南渡流寓至常山,由此推测,孔坞的的得名应该来源于孔传,而非孔传的第六代孙孔清。孔坞,实为孔氏南宗在衢州的首先落地之处。
9.查濑。见杨万里诗《宿查濑》《过查濑》。查濑,今常山县紫港街道渣濑湾村一带。据《常山县地名志》载,因汛期河水暴涨,大量漂浮物汇聚于内得名。因距离县城约十华里,民间又称“十里湾”。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九《陵墓·衢州府·常山县》:“宋修靖王赵希錧墓,在查濑凤山”,赵墓所在的凤山就是今渣濑湾凤山,可见,“查濑”与今“渣濑”相通。常山港东流至凤山(又称蜈蚣山)附近,受到凤山阻挡,向东南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了河湾。湾内风平浪静,是个停船靠岸的好地方;陆地上,衢常古道也从此经过,渣濑湾因此成为衢常官道上的水陆要冲。
10.蒋连店。见杨万里诗《蒋连店有书柳子厚寄吴武陵琴诗三读敬哦无言》。诗中的“蒋连店”,即在今天的白石镇蒋连铺村。南宋范成大《骖鸾录》中记载有“蒋连市”,傅宗文的《宋代草市镇研究》下卷《宋代草市镇名录》把蒋连市与招贤市一起列为常山县草市。明·洪武七年(1374年)置蒋连铺(铺为古代邮传铺舍)。
11.栟楮。见杨万里诗《小憩栟楮》《栟楮江滨,芙蓉一株发红白二色二首》。“栟楮”是一个区域性地名,范围在今青石镇原阁底乡境内,蜈蚣山以东至虹桥,障山以南至常山港一带,古代衢常官道贯穿全境。栟楮原称“洴渚”。据常山《傅岩程氏宗谱》记载,北宋程氏先祖从开化蔗溪迁居常山洴渚,因地处河边,水多成患,遂改“氵”为“木”而成“栟楮”。明、清时常山有“栟楮铺”。雍正《常山县志·兵防》:“栟楮铺,离长埂十五里,即虹桥。”万历《常山县志·山》有:“漳山,在县东二十里栟楮地方。”今江家村留有清道光四年《重修栟楮黄氏宗祠碑记》。宋信安郡王赵希錧墓山,古虹桥均在境内。杨万里曾数次在栟楮停憩。
12.上湖岭。见杨万里诗《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上湖岭”位于招贤河对岸的象湖村,也即“象湖岭”,是古代衢常古道主干道上必经的一段岭路。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17年版)卷二六题注:“所谓南山北山,南山即湖山,而北山应即指县北之菱湖岭。”站在上湖岭位置观望,菱湖岭隔得实在太远看不见,南山为湖山没错,北山则应是雄镇象湖北方偏西的障山和更远处的白菊花山脉。
13.白龙洞。见徐似道诗《白龙洞》。白龙洞位于县城西门外一里许,自古以来就是常山的名胜地,留下许多诗篇和摩崖石刻。光绪《常山县志》卷五《山川》:“白龙洞,在县西门外里许。昔时草木茂密,一夕大风雨,有白龙凌虚而翔。旦视之,见有二洞,一当山腹,若巨室然;一在山趾,涧流潺潺不绝。旧有四贤祠及环清、仰止二亭,今圮。”
14.箬溪。见李龏诗《与箬溪焕上人夜坐二首》。箬溪村现属于常山县招贤镇管辖,传说古时神仙用粽箬筑坝于溪水上游,故名箬溪。村子处于信安岭古道和招贤至名胜地乌石山古道交汇处,人员过往频繁。李龏在诗中把箬溪的凤凰古庵、隔山大坑古寺、箬溪古泉都一一写入,使人阅之身临其境。
15.容车山。见赵鼎诗《次韵赠了空》。诗中有“扰扰今谁同此趣,容车山下两闲人”句。《大明一统志・衢州府》:“容车山,在常山县北二十五里,下有碧玉、莲花二洞。”容车山与黄冈山其实是同一座山,因赵鼎寓居的永年寺唐时被赐名“容车寺”,所以人们又把黄冈山写做容车山,其实“黄冈”和“容车”在常山方言里,是一对发音极为相似的谐音词。南宋“两朝帝师”范沖葬在容车山。
16.塔山。见赵番诗《八月二十四日同审知登塔山,用审知前载九日留题之韵作二首,时彦博归及常山》。塔山位于今县政府东南百余步,宋县令苏玭建文峰塔于其上而得名。堪舆家言:“此一邑文笔也(见嘉庆《常山县志》卷首·图志)”,因而又名文笔峰。塔底建有塔院,景定二年(1261年)赐额,名集真道院,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名集真观。亦称武当行宫,因此又有“武当别峰”的称谓。西山腰建有魁星阁(又叫魁星楼),山上还有半仙亭等建筑。常山中学,城关中学曾经建于塔山,现为塔山公园。
17.禹迹洞。见赵番诗《与李衢州峄四首(其一)》。诗中有“问询元从禹迹洞,我家虽近却愁悭”句。禹迹洞所在地现为金川街道洞口自然村,相传为大禹治水遗迹。据明万历十三年《常山县志》载,洞旁原有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李阳冰之“禹迹洞”篆额,及五代后唐衢州剌史陆仁灿石刻。1987版常山县志“胜迹”一栏记载:“洞前横卧天然石桥,长4米,宽1.2米,厚0.8米,桥下有泉溢出。洞口宽2米,高1.2米,深20米。俯首可入,内渐低,洞底有光透入,旁有泉池。”旧县志还载有,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大旱,知县孔毓玑亲往祈雨,后命工匠勒石“禹迹仙洞·龙王之神”于洞旁。
18.保安寺。见江景房诗《保安寺》。保安寺也叫“保安院”,江景房始建,在常山县城以北十二公里外的谢源(1960年划开化管辖,今属华埠镇联丰村)。根据宋程俱《北山小集》卷一八载:“初,里人有讼,累不得直,公贻书吴越执政,道其冤,事得直。里人进金十镒以谢,公笑斥之,里人置金去,终不得辞,则以金买谢源地立保安院。”江景房解职隐居桂岩,策杖悠游,与寺僧逍遥甚为相得,遂又捐助田亩,为护法之檀越(施主)。后世裔孙又置祀田,立景房公生像于院内,名为官祠,祠与寺遂成一体。每年十一月十五日,各派子孙轮值祭祀,自宋至明历祀无异。明代,因兵火,祠垣倒塌。目前所留规模,系道光戊申年,常山江源后浃派牵头源口、绣溪、栟楮、文图各派子孙捐资重建。2004年,开化县重修。
19.多碧轩。见赵鼎诗《三衢多碧轩》。从赵鼎在诗中所言“暮年得此幽栖地”来看,多碧轩当在黄冈山永年寺,为赵鼎所居。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为书斋名或茶馆名。因此,多碧轩应该是赵鼎隐居永年寺的书房。赵鼎另有作于黄冈的诗《东轩即事二首》,此“东轩”,点出了多碧轩的位置似在永年寺东边。
20.碧照阁。见汪应辰诗《题常山孔坞碧照阁》。根据雷利荣《由题常山孔坞碧照阁引发的思考》一文考证,碧照阁是宋代孔传家族定居孔家坞居址内的楼阁,当时汪应辰在其中题诗。
21 .招贤渡。见陆游诗《晚过招贤渡》。招贤渡在今招贤村临江处,是常山县古代十大名胜之一。渡口沿常山港北岸绵延800米,分上、中、下三区分布。上、中渡口水深可停大舟;下渡口滩浅停放竹筏木排。该地处古代衢常官道水陆转换处,也是衢州地区经过芳村溪前往淳安县方向的转折点,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古代在此设置官渡和招贤汛。据谭其骧教授考证,作为一个水陆要冲,招贤渡一带在西晋时已成聚落。宋代杨万里留有《招贤渡》诗四首。范成大、汪应辰等诸多名人过往此处。
22.招贤馆。见汪藻诗《宿招贤馆》。诗中有“儿时客衢州,尝过招贤馆”句。招贤馆,设置在招贤招待宾客食宿的房舍 。也有说招贤馆是安置文人的驿站。招贤是汪藻从德兴县家往返衢州的必经之地,可见此招贤馆就在当时的“招贤市”,汪藻曾经住宿其中。
23.绍德庵。见朱熹诗《熹次延之年兄韵》,在今球川镇球川村水口处。球川镇(含龙饶)一带在五代后唐时期曾经称为“绍德乡”。据嘉庆《常山县志》记载:吴祐,举进士。清泰二年,来守衢州。解印绶,居常之绍德乡。此庵以绍德名,应该与之关联。
24.真如轩。见楼钥诗《寄题汪端明坟庵真如轩》。真如轩在今球川村水口象鼻山(白象山)西南向,临近球川溪。据杨万里《题汪圣鍚坟庵真如轩在玉山常山之间》记载,真如轩是汪应辰身前为母亲鲁氏守墓所建。古时有“守墓”之俗,汪母过世后,汪应辰丁忧服丧期间,在真如轩为母亲守墓三年。汪应辰卒后,随母葬于此。据现存遗址并结合宋代墓地规制推测,真如轩位于汪应辰墓前左侧,小三间,中间为享堂,左间卧室,右间厨房。
25.渡溪阁。见赵汝鐩诗《招贤渡溪阁晚照》。阁在招贤渡口附近,供旅客休憩。阁中可览招贤古渡美景。今无存。
26.灵峰寺。见江袤诗《灵峰寺》。寺在常山县辉埠镇彭川村灵峰寺自然村丫巾山(土名乌龟山)下,素有“九叠连珠三宝地,双环玉抱小西天”之称。寺庙始建于宋咸淳元年,后屡毁屡建,香火延续近千年。寺庙背靠丫巾山,沿着山间谷地,由外向内分三层递进。整个建筑由一百多根大木柱支撑,气势宏伟。上世纪七十年代,寺庙损毁。
27.松鹤轩。见魏硿诗《闲居》。轩在常山黄冈山,魏矼寓居永年寺尝游其中。《傥溪魏氏宗谱》载,该诗为“绍兴庚午(1150年)春仲,历阳魏邦达书于常山松壑轩”。
28.燕坐轩。见释宗杲诗《汪状元燕坐轩》。轩在常山县黄冈山,汪应辰寓居永年寺尝临。绍兴九年(1139年)五月,汪应辰以主管台州崇道观之虚职奉祠,寓居常山黄冈山永年寺七年半之久。《宋史》卷三八七《汪应辰传》记载:“寓居常山之永年院,蓬蒿满迳,一室萧然,饘粥不继,人不堪其忧,处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讲学为事。”永年院即永年寺,是汪应辰恩师赵鼎隐居之所。虽然生活条件清苦,但汪应辰处之泰然,一方面勤于侍母孝亲,一方面专注于授徒讲学。
29.静心阁。见释宗杲诗《魏侍郎净心阁》。阁在常山县黄冈山,魏矼寓居永年寺期间研学佛法,在此修禅。
30.浮梁。见俞德邻诗《常山道中》。目前存世各种版本县志记载常山有浮梁(浮桥)两处:一为广济浮桥,在观风桥东,跨广济溪,明朝弘治年间知县王锡建;另一为紫港浮桥,在紫港渡,跨金川(常山港),清朝乾隆年间邑人姚士浤率众建成。《常山道中》描写“县古浮梁外,沙平草树秋”,可见常山在宋代已经有浮桥。
31.独往亭。见赵鼎诗《独往亭》。亭在黄冈山,宋赵鼎于绍兴九年二月建(见《张浚唱和赵鼎在常山建独往亭诗的时间考》)。镌刻手书唱和诗于石,后石刻搬到白龙洞仰止亭壁间。宋张浚有《和独往亭》诗。沈与求、吕本中、张嵲等均留有相关诗作。
(作者系常山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常山县宋诗之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