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倡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积极打造“钱塘江诗路、浙东唐诗之路、瓯江山水诗路和大运河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的战略举措。作为浙江省母亲河——千里钱塘江源头重点节段,百里常山江在常山建县1800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遗存,专家们研究发现,常山的历代文学作品,唐诗数量非常少的,目前统计到的也就二、三十首诗,元明清的作品也不多。但令人意外而又惊奇的是,常山的宋代诗歌却数量惊人,仅当前搜集到的宋诗就有一千余首之多,据专家预计,常山宋诗或将超过三千首,这成为宋代是常山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高峰期的重要铁证,宋诗,就是宋代留给常山最重要的文化瑰宝。常山江上闪耀着灿若星辰的宋代名人足迹和动人诗句,这在普遍流行“宋词”的宋代和以“唐诗之路”著称的千里钱塘江上可谓独树一帜,堪称是一条文化史上罕见的“宋诗之河”,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广受关注的“常山现象”。将常山江“宋诗之河”作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予以打造,将是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既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常山建设“江南水乡风物清嘉的文化名县”的盛举。
一、常山宋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常山自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建县,始称定阳,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悠久历史。西晋时发生“五胡乱华”,北方常山郡的民众为了逃避战乱,迁移到了当时定阳县境内的常山江下游(今招贤镇古县村一带)聚居下来。为了纪念故土,他们将聚居之地命名为“常山乡”。由于这些人来自中原燕赵之地发达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因此常山乡经济社会很快就发达起来。随着历史风云变幻,他们再也难以回到北方常山郡故地,且在常山乡已经繁衍生息数百年,终于在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定阳县被正式改名为常山县。悠久的建县历史,使常山县境内古镇古村、古街古道、古渡古寺众多,尤其是宋代时期,常山文化之繁华、经贸之发达、游学之兴盛,在浙江省乃至江南水乡几乎无可比拟。
(一)宋代是常山自身文化发展最辉煌朝代,大批常山历史文化名人成长于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起于隋,兴于唐,并一直延伸到整个封建社会,直到清朝灭亡,方才废止。在隋唐及至五代十国时期,常山史料未见到有常山人考中进士的记载。但到了宋代,常山考中进士的人却一下如过江之鲫扎堆出现,堪称异军突起。常山历史上总共出过一百三十八名进士,仅宋代就占了九十六名。汪韶是宋代常山的第一个进士,也是常山宋畈汪氏始迁祖,为逃避灾荒,从江西婺源大畈迁居常山,为纪念自己祖籍“江西大畈”,并忠于“大宋王朝”,将定居地命名为“宋畈”。汪韶是淳化五年(994年)进士,后任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等职。汪氏一门书香极盛,汪韶与三个儿子“四进士”,后辈多学有所成,创造了“一门十八进士”的惊人记录。200多年后,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专门来宋畈访问,对汪氏一门深表敬意,并赠长联一幅赞曰:“忠烈乘勋,保子孙、保黎民,凛凛犹生,独秉两间正气;簪缨传世,有公侯、有相卿,绵绵继美,永为万代名宗。”
芙蓉章舍(现东案乡金源村)贤良王氏王介家族,弟子侄皆登进士第,时有“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之誉,尤其是王介,字中甫,与当时的重要官员和文化名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交往甚密。王介和王安石在南京府学读书时是同学,两人喜欢斗诗晒才,有多首唱和诗存世。在皇帝亲自监考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中,仅三人入选,苏轼第一,王介第二,苏辙第三,其才气可见一斑。王介去世后,苏轼曾写《七律·同年王中甫挽词》深切缅怀:“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王介儿子沇之、汉之、涣之、沩之皆中进士,尤其是王涣之,与大书法家米芾有深交,多有书札诗文往来,米芾有诗《送王涣之彦舟》、书法《蜀素帖》《经略帖》等传世。
何家乡江氏乃江西婺源江湾江氏、开化江氏的祖籍地。何家江源村江景房曾任吴越国侍御史,入宋后任沁水尉,其后代进士的人数非常可观,史志记载有宋一代共有二十名江氏子弟考中进士,涌现出江景房、江少虞、江褒、江袤、江万里等一大批历史名人,被誉为“一门三御史”、“九子十登科”的显赫门第,南宋爱国宰相文天祥曾为何家《江氏宗谱》题书“御史之家”。像这样许多家族式集群登科进士现象聚集于一个小县,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在古代能够进士及第的文人,一般都擅长吟诗作赋,假如当时有记录,定然是数量惊人的诗歌宝库。许多人包括学界一直以来都以为常山乃至浙西衢州,真正文化兴盛是“宋室南渡”、北孔南迁到衢州以后,现在从常山科举考试情况来看是有所偏颇的,只能说南宋是第二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应该在北宋就已经出现。而且从考中进士的人数这一标志性的数据来看,常山在南宋考中进士的人数不如北宋时期多,这也证明了常山在宋代的文化兴起不是靠外来力量,而是内生性的。
(二)宋代常山江乃是浙江连接南方八省的必经水道,沿岸风景秀丽风情独特,吸引大批南来北往的诗人流连忘返、作赋吟诗。常山江古称“金川”,自古以来就是水陆转运、舟车汇集之地。北宋末期,由于宋徽宗赵佶痴爱常山石头“巧石”,常山因此成为“花石纲”重要产地,这些“花石纲”均通过常山江这条黄金水路,经杭州转大运河送到京城开封。宋室南渡以后,常山江更是两浙连接南方诸省的重要枢纽,史称“两浙首站、八省通衢”,繁华一时,古诗云“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可以想见当时那种白天千舟竞渡、夜晚灯火通明之繁华景象。常山江又是一条景观之河,沿江风景秀丽,古渡众多,从石门佳气到十里长风,从紫港浮桥到招贤古渡,“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南来北往数以千百计的迁客骚人无不为之流连忘返、赞叹倾倒,览物之情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游历常山、在诗中描写常山的外地诗人有一百多人,尤其以宋代为最多,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曾几、朱熹等鼎鼎大名的诗坛巨匠均赫然在列。江西诗派的诗人曾几,是陆游的老师,史书称其“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但他的诗在黄庭坚、陈师道等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中并不出色,在巨匠云集的宋代更可谓平平无奇,但他在浙西提刑任上游历常山三衢山后,却凭借一首七言绝句声名鹊起,那便是千古传唱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全诗明快自然,清新流畅,极富有生活韵味,可谓以一诗登上“巨匠”行列,成为曾几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更是至今古诗中描写衢州的知名度最高、衢州人传唱最广的作品。在诸多诗人当中,“南宋四大家”之一杨万里可以说是与常山情缘最深的大师级诗人。他是江西吉水人,又长期在杭州做官,因此多次来往途径常山,据考证写过与常山相关的诗歌多达四十几首,其中收入《诚斋集》流传于世的就有二十五首之多,很多常山古地名可以在他的诗中找到,尤其以写招贤渡的诗最多,如《过招贤渡》:“归船旧掠招贤渡,恶滩横将船阁住。风吹日炙衣满沙,妪牵儿啼投酒家。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特别是“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这两句诗,许多常山招贤人随口能哼、耳熟能详。
(三)“宋室南渡”对民族历史来说是“靖康之耻”,但大批文人巨匠的到来寓居,给偏隅江南的常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赵构被金兵吓破了胆,率成千上万文武百官南逃渡过长江,建都临安,并对金求和,从此过上“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为了维系文化正统,赵构还不忘带孔子嫡孙衍圣公孔端友家族一同南迁,并感孔端友奉诏南渡之功,赐家衢州,从此衢州成为“东南阙里,南孔圣地”。跟随高宗南渡漂泊到南方还有很多北方士大夫,他们不可能享受孔圣人之后“赐家衢州”的待遇,只能流离失所,成为“南漂一族”。
经济发达、寺庙众多成为“南漂一族”士大夫们的寓居宝地。由于来自北方常山郡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支撑,常山县经过数百年发展,到了宋代,经济发展水平在浙江一带比较发达是完全可能的,也因此才能吸纳和养活那么多追随“宋室南渡”从北方逃难来的士大夫们。与此同时,常山在唐、五代及宋代年间佛教非常兴盛,寺庙众多。为了解决这些士大夫们南渡以后无处藏身的窘况,宋高宗专门下旨,允许“南漂”的士大夫们可以择“寺观以居”(宋人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许占寺院》记载:“南渡之初,中原士大夫之落难者众,高宗愍之,昉有西北士大夫许占寺宇之命”)。南方寺院数量本来就多,在唐代即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说法,《珊瑚钩诗话》卷二也记载:“两浙、福建诸州,寺院至千八百区。”常山自古名刹众多,高僧辈出,宋代时寺庙多达八十一座,到清末光绪年间仍有寺观六十一处,现今保存完好、香火不断的唐宋时期的古刹就有万寿寺、石崆寺、福田寺等多座,并出现过无相大师、桂琛禅师、了空和尚等历史上有名的高僧。由于寺庙众多,常山于是成为“南漂”士大夫们的重要安身之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寄居黄岗山万寿寺的以“中兴名相”赵鼎为代表的“三贤”。《常山县志》卷十八《建置·寺观》载:“永年寺,在县北三十里,唐大中十年间建,宣宗赐额,曰容车,宋雍熙改元更万寿罗汉寺,祥符六年改赐今额,赵鼎、魏矼、范冲避地南来尝寓此寺。”赵鼎(1085~1147) ,曾被《宋史》誉之为“中兴贤相之首”(《宋史》:“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南宋政权初建,赵鼎以他卓越的才能,协调将领之间的矛盾,很快使局面改观,树立了朝廷的权威。他力荐岳飞率军抗金,使得宋王朝从“靖康之变”中转危为安,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宋高宗对赵鼎赞誉有加:“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赵鼎两为相,于国有大功”。赵鼎两度拜相近四年,宋高宗亲书“忠正德文”赐之,又赠以《尚书》一部,以示褒励。但所谓伴君如伴虎,赵鼎如此“于国有大功”,却因战略上与赵构的投降主义相抵触,因此遭遇了两度遭遇贬谪,最后受奸相秦桧迫害致死,临死前奏请皇帝让他“归葬常山”。在被贬谪之后,他的亲家翰林侍读、两朝帝师范沖时任衢州知州,好友魏矼乃唐朝名相魏征之后,时任常山县知县,恰好都因遭受贬谪而寓居常山。明崇祯《衢州府志》卷一一曾记载:“(范沖)建炎中,知衢州,因请祠与赵鼎有连,夺职”。由于这些亲朋好友在常山,赵鼎被贬谪之后,毫不犹豫地携家眷来到了常山,并在常山最著名的寺庙万寿寺寓居。在寓居万寿寺的日子里,赵鼎过着闲云野鹤、诗词相伴的日子,留下传世至今的诗歌就有八十多首。在万寿寺有寺僧了空,与赵鼎、范沖、魏矼交往密切,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之间赠答唱和之诗甚多,后有《三贤唱和集》存世。由于赵鼎是当朝宰相,多年积极举荐人才,又是主战派领袖,在当时深孚众望。常山在宋代文风繁盛,与赵鼎时常交游唱和的常山友人中比较有名望就有何家江氏后代江纬、江袤、江褒等人,许多外地的文人墨客也因赵鼎在常山寓居慕名而来,由于赵鼎的原因,常山在当时一度成为浙西“文人聚会的中心”,如果能把这些名人在常山留下的诗歌搜集起来,定然蔚为壮观。
(四)宋代的灿烂文化,为常山留下了无比丰厚的宋代文化遗迹和文物留存。由于常山宋代文化空前的灿烂繁华,常山县境内的宋代人文历史积淀和文物古迹留存,可以说超过此前此后的任何一个朝代。南宋“中兴贤相”赵鼎可谓是常山历史上公认最具影响的历史人物,至今黄岗山万寿寺还留有他生活寓居的痕迹,古代常山十景中,“石门佳气”“忠简古冢”都是纪念赵鼎的历史遗迹。为纪念赵鼎、范冲、魏矼和敢与奸相秦桧抗争、义薄云天的知县翁蒙之的高风亮节,后人修建了“四贤祠”、“石门书院”。理学大师朱熹途径常山球川,赞叹优美山水,乃题“山环成球、水汇成川”联句,遂成“球川”古镇名称由来;招贤古渡因杨万里、陆游、范成大、辛弃疾等游历而闻名遐迩;三衢山“清献书岩”因一代“铁面御史”赵抃在三衢山苦读而令人神往;东案乡金源村贤良宗祠、世美坊因王氏“一门九进士”而享誉千年;何家乡江氏宗祠至今供奉始祖江景房,缅怀祖先丰功伟绩,南宋末爱国宰相、大文学家文天祥曾为《江氏宗谱》题书“御史之家”,至今字迹犹存;芳村古镇因支持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受到朝庭剿灭,为避免灭顶之灾而改“方村”为“芳村”,南门溪上的北宋“花石纲”遗址仍在诉说当年宋徽宗喜爱常山“巧石”而亡国的悲剧。这些数不胜数的宋代文化遗迹,随便拿出一件都足以令后人感到骄傲,可常山这样一个小县,竟同时拥有了这么多重量级的人文瑰宝,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祖先对常山的厚爱垂青与慷慨馈赠。
二、常山宋诗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常山宋诗有着鲜明的常山特征和丰厚的历史底蕴,是历史留给常山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常山宋诗,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之国,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史。诗歌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宋诗与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宋诗的数量之大,作者之多远超唐代。据清人厉鹗的《宋诗纪事》所录宋代诗人即达三千八百余家,较之《全唐诗》所录唐代诗人二千三百余家,多出一千五百余家。宋代诗人的创作数量更是多得惊人,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如陆游的诗就达九千余首之多、杨万里的诗达四千多首,如果把宋代诗歌汇集起来,无疑远超《全唐诗》的四万余首。而且宋代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比唐代有很大开拓和发展。比之唐诗,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争斗等方面都更加深刻,特别是在南宋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背景下,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炽热、深沉,杰出的诗人、优秀的作品也不断涌现,宋诗虽然影响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诗人蒋士铨《辩诗》中曾赞誉说:“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这也反映了后人对宋诗影响和地位的客观评价。浙江大学教授、著名宋学研究专家陆坚先生曾指出,“唐诗主要内容是赞赏名山大川的壮美,而宋代诗歌,除了与唐诗相似内容外,更孕含有报国之志、爱国之举、强国之念!”作为宋代文化的重要高地,常山县宋代诗人之多、宋诗作品之多可谓在独树一帜,并且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常山历史文化的发展。常山县完全有责任有义务深入挖掘宋代人文历史和诗歌作品资料,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响常山宋诗品牌,重新让后人了解和认识宋诗的辉煌历史,感受宋诗在常山烙下的深刻印迹,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宋诗虽然影响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诗人蒋士铨《辩诗》中曾赞誉说:“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这也反映了后人对宋诗影响和地位的客观评价。浙江大学教授、著名宋学研究专家陆坚先生曾指出,“唐诗主要内容是赞赏名山大川的壮美,而宋代诗歌,除了与唐诗相似内容外,更孕含有报国之志、爱国之举、强国之念!”作为宋代文化的重要高地,常山县宋代诗人之多、宋诗作品之多可谓在独树一帜,并且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常山历史文化的发展。常山县完全有责任有义务深入挖掘宋代人文历史和诗歌作品资料,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响常山宋诗品牌,重新让后人了解和认识宋诗的辉煌历史,感受宋诗在常山烙下的深刻印迹,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宋诗虽然影响不如唐诗,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诗人蒋士铨《辩诗》中曾赞誉说:“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这也反映了后人对宋诗影响和地位的客观评价。浙江大学教授、著名宋学研究专家陆坚先生曾指出,“唐诗主要内容是赞赏名山大川的壮美,而宋代诗歌,除了与唐诗相似内容外,更孕含有报国之志、爱国之举、强国之念!”作为宋代文化的重要高地,常山县宋代诗人之多、宋诗作品之多可谓在独树一帜,并且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常山历史文化的发展。常山县完全有责任有义务深入挖掘宋代人文历史和诗歌作品资料,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响常山宋诗品牌,重新让后人了解和认识宋诗的辉煌历史,感受宋诗在常山烙下的深刻印迹,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二)常山宋诗,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历史就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古代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而在宋诗当中,尤其是“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以后,这种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美德、民族精神和高贵气节的作品,可谓比比皆是。由于外敌入侵,时局飘摇,社会动荡,官府黑暗,民不聊生,抗敌、北伐、收复中原成为诗歌作品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歌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是这一时期价值引领的主要贡献。“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宋代爱国诗人的诗句,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顿生强烈爱国之情。南宋时期的常山诗人相当一部分是北宋灭亡后随着宋高宗南渡到常山的,常山地处江南,美丽山水,古寺钟声,闲情逸致的生活,尽管让他们暂时忘却了内心的痛苦,但他们的灵魂深处,始终深深地烙印着国破家亡的耻辱、逃避战乱的伤痛、流离失所的苦难。
强烈的爱国之情,可以说是常山宋诗最鲜明的主题。如南宋“中兴贤相”、主战派领袖赵鼎《再用前韵示范六》:“举目山河往恨沉,吴霜一点鬓毛侵。飘零顾我非前日,慷慨唯君识此心。香散药畦花漫漫,波侵蝶沼竹阴阴。平生载酒论文地,鸿雁归时问信音”;《和元长书怀二首》:“神灵久愤敌尘侵,畀付经营惜寸阴。闻道倒戈回易水,行看休战牧桃林。宁论少壮非前日,及见升平亦本心。乱后亲朋无恙否,试凭北雁寄归音”,都抒发了强烈的“山河沦陷、身世飘零”之恨,表达对“乱后亲朋”的思念。直到临终前,赵鼎自书灵幡:“身骑箕尾归天去,气作山河壮本朝”,表示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心,并为后人创造了“气壮山河”的成语。赵鼎的爱国思想和浩然正气,千百年来受到了后世的高度称颂,为常山的人文历史注入了浓墨重彩的道德底蕴。诗人汪藻的诗《常山道中闻诸将屡捷》:“一雨四十日,羲和安在哉。路忧石头滑,云怕天心开。隔水唤舟渡,逢人骑马来。闻言江北好,一笑为传杯。”表达了听到宋将抗金不断取得胜利消息的喜悦心情,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多词少,可以说是常山宋诗最突出的文化现象。在普遍流行宋词的宋代,常山的宋代文学作品中宋词却很少,而绝大多数是宋诗。相当于在今天全国到处传唱港台流行歌曲的时候,常山这里唱的却是红色革命歌曲。这种现象其实深烙着常山宋代悲壮的历史印迹。自古“诗庄词媚”,宋代文人地位很高,文人纵情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乃是风雅之事,“词”这种产生于盛唐时期的文体,成为宋代文人骚客抒发浪漫情怀的最爱,因此宋词开始广泛流行,并多用于青楼歌女演唱,如苏轼、柳永等创作的词,深受青楼女子的喜爱,总体基本限于在开封、杭州之类的繁华都市里流行。但“靖康之变”后,士大夫文人们随“宋室南渡“逃难到南方,尽管常山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比较好,但毕竟属于乡野小镇,不太可能有青楼和多才多艺的会唱词的歌女。同时国破家亡、民族受难,士大夫文人们也失去了填词的闲情雅致。而写诗最宜于言志,因此成为常山宋代诗人们抒发强烈爱国情怀、表达收复中原之志的最佳载文体。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常山诗多词少的原因,同时也彰显了常山宋诗文化所承载、蕴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宋代三百年历史特别是“靖康”之后的南宋大多是民族屈辱的历史,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情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反映的正是广大民众深受内扰外患之苦而发出的期盼国家强盛的呼声,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文化传承和精神本质上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非常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历史这本大书中,既可以找到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又能了解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因此,我们要全方位搜集常山宋诗文化资源,从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民俗风情等多角度研究宋诗,挖掘提炼出宋诗所承载、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用于告诫、指引、启示时人。
(三)常山宋诗,是展示常山历史文化的窗口。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文化浙江”,常山县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江南水乡风物清嘉的文化名县”,在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上,常山县又提出了建设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文化是城市品牌和形象的灵魂,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源。常山自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建县,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历史,境内古道古渡、古街古村、古寺古塔不胜枚举,尤其是宋代时期,是常山历史上最辉煌的文化高峰期,历史遗迹和文化留存数不胜数。辉埠镇宋畈村的宋代吏部尚书汪韶开创一代学风家训,三衢山铁面御史赵抃留迹赵公岩,何家乡万寿寺、四贤祠、忠简古冢等古迹印证着南宋“中兴贤相”赵鼎的高风亮节,东案乡金源村贤良王氏“一门九进士”美名扬,理学大师朱熹赐名古镇球川留千古佳话。常山江是宋代水陆转运、舟车汇集之地,也是连接南方诸省的重要枢纽,繁华一时,古诗云“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可见当时经济之繁华。同时,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往返老家江西吉水与京城杭州均要路过常山,曾六次到招贤古渡,并留下了四十多首写常山的诗文,其中写招贤古渡的诗就达二十多首。陆游、范成大、辛弃疾、尤袤等名家均在常山留下了传世诗作,“宋诗之河”可谓实至名归,这些都为展示常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供了坚强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宋诗是历史留给常山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一个人如是,对一座城市亦如此。要不遗余力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常山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是对历史负责、对先贤负责、对常山未来发展负责的具体体现,要通过挖掘、整理常山宋代诗人、诗词、典故等文化资源,展示常山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常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内涵、历史佐证和文化动力。
(四)常山宋诗,是提升人民文化自信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1800多年建县史中孕育的常山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千百年来常山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常山独特的精神标识。而常山宋诗,孕育于常山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宋代,发展于山河民族矛盾碰撞最激烈、民族感情最伤痛的时期,宋朝的统治者虽然腐朽无能,导致了“靖康之耻”,但宋代诗人却是满怀浩然正气、充满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的,特别是身怀国恨家仇、南渡到常山的以赵鼎、范冲、魏矼为代表的诗人,到常山走亲访友、遍览常山神奇山水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诗人,无一不是主战派,都是宋代爱国诗人其中的杰出代表,因此这一时期的宋诗,艺术水平最高,成就最为显著。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源,通过文化品牌打造来塑造城市形象,可以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价值,有效树立城市对外形象。实践证明,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市民也就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它更能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打造“宋诗之河”文化品牌,能够有效增强常山人民的历史自豪感,能够让常山人民积极弘扬和汲取宋诗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强自立的斗争精神,增强文化感召力和辐射力,凝聚常山推进更高水平发展的合力,提升常山对外形象。
三、常山宋诗保护与开发的目标思路
自常山县发现大量宋诗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确立了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的目标,并将其作为钱塘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文化金名片来培育。在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政府全会上,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被写入了全委会报告,成为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专门制定下发了《县委、县政府关于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
常山江“宋诗之河”的概念,有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常山江所流淌的主要文化精华是“宋诗”,与省里提出的“浙东唐诗之路”,是有明显的区别和自身特色的;二是“常山江”这条河是常山宋诗的主要发生区域,常山江在宋代本身就是作为重要交通要道、必经之地而存在的,它是一条“河”,不是“路”;三是寓意常山宋诗就像河水一样多;四是常山宋诗历史文化本身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而且宋诗本身就是唐诗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常山县确立的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是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独特区域特征的,而且常山位于浙西,与浙东“唐诗之路”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进一步丰富了“诗画浙江”的文化底蕴。
(一)总体目标。以建设“江南水乡风物清嘉的文化名县”为目标,打响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使常山江“宋诗之河”成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展示常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一定对外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常山文旅融合的成功典范。
(二)主要思路。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实施规划、研究、保护、景观、文旅、宣传六大工程。
1.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规划编制工程。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战略部署,深入实施衢州市委“1433”战略体系和常山县“四四二”战略体系,积极对接大湾区战略节点两江通道、大通道浙西门户的通衢首站、大花园核心景区的慢城风光、大都市绿色卫城的康养福地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衢常一体化同城化”方向以及衢州“Y”沿江诗画风光带、“特富美安”慢城大花园城市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内容,明确功能定位,突出重要节点,加强研究论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做好50公里左右的常山江“宋诗之河”总体规划编制和重要节点规划编制工作,做到保护与研究、开发与利用科学有序推进。
2.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学术研究工程。一是成立研究机构。推进研究机构建设,借助县文联、县社科联及诗词协会、作家协会等团体,同时吸纳县内外古典文学爱好者、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及热心人士,成立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研究会。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社科联及宋文化、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借力提升常山江“宋诗之河”研究水平。二是明确研究任务。以“常山宋诗”挖掘、研究为主,加强宋诗作品、诗人行迹、宗教哲学、民间信仰、文学艺术、风土人情、商业贸易等系列研究,形成常山江“宋诗之河”独有的文化体系。三是推进学术研讨。开展常山江“宋诗之河”社科重点课题研究,举办常山江“宋诗之河”研讨会、高峰论坛等活动,开设“宋诗之河”文化讲坛,积极与国内宋代文学爱好者、学术专家合作,加强文化研究讨论交流,争取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3.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修缮保护工程。一要全面摸排。深入开展普查搜集工作,认真普查与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有关的古村落、古渡、古驿,列出清单;全面搜集、汇总和梳理国内外与常山江“宋诗之河”相关的诗词、史实等资料,建立常山江“宋诗之河”资料档案库。二是有效保护。对常山江流域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古渡、古建筑、古桥梁、古驿站、古道等进行重点修缮保护,加强文峰塔、万寿寺、炉山寺、招贤古渡、世美坊等宋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努力恢复“四贤祠”、赵鼎墓“忠简古冢”、定阳书院和石门书院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宋代文化遗存。与浙西民居风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对沿线区域建筑风格进行控制,以免影响历史原貌。
4.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景观建设工程。高度重视做好文化物化文章,精心策划建设一批“宋诗之河”景观项目。一是打造宋诗文化长廊。结合县城段常山江防洪堤建设与沿岸景观改造等项目,在沿江两岸规划建设一批宋诗长廊和宋诗文化公园,使之成为城市最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结合长风村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开发,在长风段沿江游步道建设以赵鼎、魏矼、范冲、翁蒙之等宋代“四贤”诗歌作品为内容的“宋诗文化长廊”;结合招贤古渡保护和招贤段常山江防洪堤建设,在招贤古街规划建设以杨万里、陆游、辛弃疾等作品展示为重点的“宋诗文化长廊”。二是打造宋代文化小镇。积极开发建设芳村村、招贤村、金源村三大“宋代文化小镇”。芳村镇芳村村,以开发宋镇文化为重点,挖掘北宋农民领袖方腊与芳村的渊源,按照宋代风情,开发芳村古街,沿芳村溪开发“宋词长廊”,恢复宋代古刹炉山寺,使芳村镇成为风格独特的宋代文化小镇;招贤镇招贤村,以大诗人杨万里、陆游的诗歌为主,建设杨万里纪念馆和宋诗展览馆,加强招贤古街保护开发力度,规划建设“宋诗文化长廊”;东案乡金源村,充分开发王氏“一门九进士”所留下的诗篇,弘扬“贤良文化”,挖掘王介与苏东坡、王安石、米芾等历史名人交往的文化资源,修缮世美坊和王氏宗祠,做足宋代文化文章。
5.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文旅融合工程。做好文旅融合文章,积极培育发展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产业。首先,宋诗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文章。围绕宋诗文化主题,开发宋诗文化体验旅游专线,打响“重游宋诗之河”“跟着宋诗之河游慢城常山”等口号,开发“印象常山、风雅宋韵”宋诗主题实景剧。加强宋诗之河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在书法、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产品包装等产品开发中植入宋诗文化元素,推动宋诗文化产业发展。其次,宋诗文化与城乡建设结合文章。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宋诗文化元素,规划建设集常山宋诗展示、诗人介绍、研究成果展现、吟诵体验于一体的“宋诗之河”主题博物馆。在沿常山江诗画风光带设立若干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平台的宋诗驿站,与浙西民居风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对沿线建筑风格进行控制,让常山江“宋诗之河”沿线村庄成为文化村、宋诗村、景观村。第三,宋诗文化与项目工程结合文章。抓住常山江防洪堤项目建设的机遇,在常山江沿线做好宋诗文化元素植入和节点景观建设,通过刻石立碑、建馆展览、景观复原等形式,使宋诗文化与沿线景观有机融合。
6.实施常山江“宋诗之河”宣传推广工程。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加强与国家、省、市级媒体合作,摄制常山江“宋诗之河”宣传片,加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力度,及时将常山江“宋诗之河”相关研究成果及工作推进情况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上发布。开展系列外宣活动,组织全国知名媒体开展常山江“宋诗之河”雅集采风、诗词歌赋征集等主题活动。适时在电视、地铁高铁等媒介投放宣传广告,扩大常山江“宋诗之河”影响力。要推进文艺作品创作。开展文学、书画、戏剧、摄影、歌曲等文艺作品创作,积极举办宋诗书法大赛、诗歌大奖赛、朗诵会、“宋诗之河”文化节等活动,创作一批宋诗题材的文艺精品。鼓励创编以宋代诗人或宋诗创作中的经典故事为题材的剧本,通过电影电视拍摄等途径,使常山江“宋诗之河”成为影视外景拍摄基地。要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依托“宋诗之河”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积极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研讨会,适时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积极推动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走出去。创办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讲堂,积极推进宋诗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礼堂,不断扩大常山宋诗在群众中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四、常山宋诗挖掘与推广实践
通过一年的推进实践,常山江“宋诗之河”品牌打造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诗路黄金旅游带奠定了坚实基础。
1.常山江“宋诗之河”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具备了较强的学术支撑。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一经提出,便引起国内宋诗乃至宋学研究专家的浓厚兴趣和关注。特别是首届常山江“宋诗之河”研讨会的召开,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教授参加研讨,高度评价“常山宋诗是诗画浙江中的一朵奇葩”,常山江“宋诗之河”,打破了唐诗宋词传统格局的桎梏,开弘扬与传承宋诗文化之先河,尊重历史史实,体现了可贵的首创精神和文化责任担当。依托钱塘江文化研究会、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衢州学院等研究机构与高校,先后在常山设立“常山宋诗”研究基地和分中心,共整理收集近百位游历常山、描写常山的宋代诗人作品1000余首,精心汇编《常山宋诗三百首》《常山宋诗一百首选注》等资料。浙大宋学研究中心还将“常山宋诗”确定为人文学院研究生论文课题研究方向。衢州学院专家认为,从对宋代常山诗歌发展综合分析,常山宋诗数量预计可超过3000首。这些都对常山县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2.常山江“宋诗之河”得到各类媒体的普遍点赞,具备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央视、中新社、人民网、浙江日报等权威媒体推出了一批深度报道,吸引了网易、搜狐、新浪、凤凰网等40多家门户、资讯网站、外媒网站及各新媒体平台推送,总阅读量突破2000万人次。《新华社高管信息》《今日浙江》《政策瞭望》《党政视野》《衢州政研》等各级党委机关刊物也进行了广泛宣传推介,常山江“宋诗之河”影响面日益扩大。以常山江“宋诗之河”为主题,组织开展了著名作家走进常山采风等活动,谋划开展了浙江最高水平的“沙孟海奖”全浙书法篆刻大展,开展文学、戏剧、摄影等文艺作品创作,创作一批宋诗题材的文艺精品,常山宋诗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3.常山江“宋诗之河”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具备了推进的坚强保障。常山江“宋诗之河”推出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省发改委规划研究院多次调研常山江“宋诗之河”,并将常山江“宋诗之河”纳入了“四条诗路黄金旅游带”项目规划;省社科联对常山江“宋诗之河”高度重视,自始至终指导支持“宋诗之河”各项工作的开展;省文旅厅领导明确表示对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打造将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今年六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国贤,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以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伟刚,先后对常山江“宋诗之河”作出重要批示。其中,朱国贤部长在批示中指出,“常山县弘扬优秀文化,倾力打造宋诗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培育文化品牌,有力地推进了文旅融合,望继续努力,打造常山特色品牌,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省市领导的批示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深文旅融合,做强文旅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4.常山江“宋诗之河”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具备了扎实的工作基础。目前,按照4A级景区打造的总规划长达4400米的县城段“宋诗文化长廊”建设进展顺利,462米长的核心段工程已基本完工。招贤古渡的修缮初显成效,杨万里诗歌纪念馆基本竣工,常山宋诗博物馆已被纳入“三馆两中心”项目,现在已完成项目选址、方案设计。全面做好宋诗文化融入现代农业文旅综合体工作,推进宋诗田园项目建设。通过积极争取,常山江“宋诗之河”被纳入省钱塘江诗路黄金旅游带规划,绵延50公里的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旅游专线和 “宋代文化小镇”正由省旅游职业学院积极规划设计。招贤酒等宋诗产品开发初显成效,许多产品正在谋划开发中。
五、常山打造“宋诗之河”的启示意义
常山县地处浙西山区和浙赣闽皖四省边际区域,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禀赋匮乏,交通相对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在全省相对滞后。但常山县却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方面,结合实际,深耕历史,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受到各级领导、各方文史专家与媒体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肯定。对于浙江偏远地区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融入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启示一:一定要坚持提高站位,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委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作出了打造诗路文化带、诗画浙江大花园的重大决策,强调要加大文化与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力度,挖掘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延续浙江文脉。常山县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正是对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贯彻落实了中央与省委要求。
启示二: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和自身实际,勇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钱塘江唐诗之路”的战略决策之后,作为钱塘江源头县的常山县,积极启动了唐诗资源的调查。结果发现,常山的唐诗数量很少,而与此同时意外地发现了数量惊人的宋诗,百里常山江,堪称是一条镶嵌在千里钱塘江上的一条罕见的“宋诗之河”。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提出打造常山“唐诗之路”,显然是违背历史史实的。常山县坚持实事求是,以创新的勇气和对历史负责的担当精神,在缺少唐诗资源的条件下,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宋诗之河”,为诗画浙江建设提供“常山样本”的重要决策,为省委省政府打造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拓展了新视野,丰富了诗画浙江大花园的美丽内涵。
启示三: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注重挖掘自身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基础上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各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而成。常山1800年建县史,是5000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和缩影,也有着具有自身浓郁特色的优秀区域文化。常山历史文化孕育于古代北方常山郡,在宋代进入辉煌的文化高峰期,仅宋代进士就达近百名之多;常山江是南方八省与两浙之间的重要航运通道和景观大道,大量诗人往来,留恋秀丽风光,写下大量诗篇;同时由于经济发达、寺庙众多,吸引了大批“宋室南渡”的官员文人来常山寓居,其中就包括著名中兴贤相赵鼎,成为常山宋诗的重要来源。而在此前唐朝,此后元、明、清等朝代,常山历史文化成就却相对要平淡得多。宋诗的知名度虽不及唐诗宋词,但收复中原﹑还我河山成为诗人表现的重大主题﹐爱国诗的大量涌现﹐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前代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这也是常山宋诗最重要的特色,这与我们当前的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高度吻合的。
启示四:一定要坚持文化惠民,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老百姓早已告别了物质短缺和基本温饱,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文化惠民文章,通过项目化、物化、具象化等表现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城乡建设,进入群众生活,发挥以文化人、陶冶情操的教化作用,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豪感;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让文化产生效益,成为人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为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发挥积极作用。(作者系中共常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常山县宋诗之河文化研究会会长 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