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初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此时得见谪居名将张浚,受勉以“正心诚意”之学,而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乾道六年(1170),上《千虑策》三十道,被召为国子博士,始作京官。淳熙十二年(1185)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擢为太子侍读、右侍郎中。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出任江东转运副使,改知赣州。官终宝谟阁直学士。开禧二年(1206),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卒家中,临终前索笔写下了“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遗言,和陆游的《示儿》诗体现了同样深沉的忧国情感。
杨万里是“南宋诗坛四大家”(也称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与陆游、尤袤、范成大齐名。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有《诚斋集》传世,全集一百三十余卷,存诗4200余首。
杨万里一生多次经过常山,留下了许多写常山的诗文,其中编入《诚斋集》的就达30多篇。现存明万历及其以后《常山县志》和《常山县古诗词选》等相关史料,收有杨万里写常山诗八首。这八首诗均被编入《诚斋集》,并且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且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说明都是典型的“诚斋体”,即杨万里51岁“忽若有悟”之后的作品。这里将常山史料收集的杨万里八首诗加以分析,供读者分享诗人的真切感受。
一、受困招贤渡
招贤渡即现今招贤古渡,唐以前就已设置,是衢州至常山、玉山、徽州的必经之地,杨万里从湘赣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大多亦是经过此地。
大约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农历五月,杨万里被调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赴任前,他顺路回老家吉水经过招贤渡。当时正遇连日淫雨,气温聚降,洪水猛涨,招贤渡停航,他被因于招贤渡口,心情十分焦急。此后,他乘渡船过江,走在五里至阁底途中,又眼见岸边道路被洪水严重冲塌、小桥被大量冲断,沟渠中横竖着杂渣乱石的灾后惨状,心情愈发沉重,于是写下了《招贤渡二首》。
第一首诗文为:“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五月雪飞人不信,一来滩下看涛头。”形象地叙述了诗人被迫滞留招贤渡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后两句反映出诗人内心淡淡的怨气,也暴露了诗人内心的万分无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怪自己运气不佳,天公不作美。
第二首诗文为:“倦游客子日无聊,不是江山景不饶。危岸崩沙新改路,断渠横石自成桥。”前两句表达了诗人连日赶路辛苦疲劳、无心赏识江上景色的沉重心情,末两句则运用对仗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当时岸边道路、小桥、沟渠不堪入目的真实场面,让人读后仿佛亲临其境。
其实,杨万里此次被困招贤渡,共写有《过招贤渡档四首》,常山史料只收集了其中一、三两首。后来,杨万里还回顾性地写了一首《过招贤渡》:“归船旧掠招贤渡,恶滩横将船搁住。风吹日炙衣满沙,妪牵儿啼投店家。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可见他对受困招贤渡是多么的念念不忘。
二、借宿江边户
大约是淳熙六至八年间的一个深秋,杨万里又一次溯江而上来到招贤渡,由于天色已晚,他到曾经相识的徐元达家借宿。因平时有迥床的习惯,整夜不能眠而浮想联翩,写下了《宿徐元达小楼》五言律诗。诗曰:“楼迥眠难着,秋寒夜更加。市声先晓动,窗月傍人斜。役役名和利,憧憧马又车。如何泉石耳,禁得许多哗。”诗的前四句意思是说:平生有迥床的习惯,加上深秋之夜寒气袭人,更难入眠,而不眠之夜夜更长,滋味很不好受。可是,当窗外的月亮还斜射着(说明当时为农历二十出头.下弦月),正是早晨朦胧之时,又被农贸市场的小贩们吵醒了。后四句则是诗人从自身的苦累和烦恼出发产生的联想和奇想:人们苦又累,为的是名和利;来来往往,忙忙碌碌,鞍马劳顿,实在可怜。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苦累、忙碌的日子呢?难道一定要等到身归林泉,才能逃脱这世俗尘事的喧哗与苦恼吗!
第二天晚上,杨万里又借宿在渣滩(今紫港街道渣濑湾村),并根据白天所见所闻写下了《宿渣滩》一诗。诗曰:“寒流一带槛前横,落日诸峰霞外明。水断新洲添五里,客寻旧路却重行。江车自转非人踏,沙滩常舂彻夜鸣。畴昔稚桑今秃树,如何白发不教生。”诗中的“寒流”就是指常山江,因为诗人上次受寒于招贤渡,所以他这次称常山江为寒流。诗文前四句是说:常山江仍像一条白练横在门槛前,但这次对它的感觉比上次好多了,落日时分可以看见渣滩对面的湖山诸峰,晚霞正红、孤鹜奋飞,虽不如王勃《滕王阁赋》中描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却比上次的恶劣情形大有改观。但从根本上说,只是略有改观,白天一路走来依然常被水阻断,不得不围绕新洲前行,而多走了五里冤枉路,有时寻找旧路寻不着,甚至会走回到原来出发地点,造成“却重行”。颈联中的“江车”就是水碓,据考常山县很早就有水碓,可诗人却感到非常惊奇,说明水碓当时在全国还是相当先进的,诗人可能是初次见到。诗文后四句是说:水碓的大转盘在水力的作用下自转不停无需人踏,沙滩上百姓日夜不停地利用水碓舂米磨粉,整个晚上都发出“咿呀”之声。为了生存、养家糊口,渣滩人种桑养蚕,如今把稚桑的叶都摘光只剩下秃树了,如此的辛苦忙碌,把心血沥干、头发累白,却只能获得一点点微薄的收益,这种状况何时才能改变呢?
前后两篇“借宿诗”,可谓异曲同工,都颇具悯农爱农、心忧黎民百姓的浓浓深情。
三、喜入常山境
大约是淳熙十一年(1184)春季,杨万里为母亲服丧三年期满后被朝廷召为吏部员外郎,在朝廷派迎人员的护随之下,他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踏进了常山境内,并于当日晚些时候写下了《入常山界二首》。
前一首诗文为:“老随千骑赴毗陵,骑吏朝来有喜声。未到常山三十里,此身已在浙中行。”杨万里此时的年龄已近花甲,但临老被重用,心情是轻松、愉悦的,所以开头句中的“千骑”很有夸张之意,极似当年李白被放逐后召回朝廷时“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迈。同时因为心情的缘故,他觉得骑吏的“得得”蹄声也是喜孜孜的,这里又似唐朝孟郊登科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心旌。于是,他一路谈笑自如,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未到常山三十里”就感到自己已经到达常山,甚至快到京城临安了,因为“此身已在浙中行”。
后一首诗文为:“昨日愁霖今喜晴,好山夹路玉亭亭。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意思是说:伴随愁霖(春雨)和豁然开朗晴好的日子转换,两岸青山的道路也似白玉般亭亭(美好),这时一袭云雾遮蔽了山峰一截,只留下半截山峰梦幻般的峥嵘。末两句极具情趣,宛如一幅淋漓酣畅的水墨画,富于色彩层次,虽没有桃红柳绿,整个调子是淡雅的,却在淳朴中透出明媚,淡泊中蕴含奇妙,别具手眼地写出了途经常山的怡然自乐和全新的自我感受。
四、难舍常山情
杨万里这次到京城任职,在常山境内逗留了五、六天,可能在常山的会友或办事都非常顺利,所以,从查濑(渣滩)经过时,心情愈发开朗,有些留恋地写下了《过査濑》一诗。诗日:“眼底常山一武中,上滩更得半帆风。春天以水为铜镜,白鹭前身是钓翁。旧日岸头浑改尽,数尖山嘴忽搀空。老夫只费五六日,行尽浙山西复东。”
古代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一武合三尺。诗文开头句中的“一武”,可以理解成“半步”即近郊(距常山县城很近的地方)。因此,《过查濑》一诗可以译成“眼下正处在常山这个地方的跋涉中,上滩时又得到半帆风力的相助,该说旅途是顺畅的。这时春水清澈得如铜镜一般,闲立在江边的白鹭其前身好像是钓翁,那样悠闲自得。以前被洪水冲毁的岸头如今已彻底改颜换面,数支山峰也因为云消雾散而清晰地摆在眼前。老夫我这次只花了五、六天时间,就走尽了浙西山区从西面到达东面。”由此可见,杨万里这次的心情相当不错,与以前经过查濑时大不相同,临别常山时颇有几分依依不舍之意。(作者系常山县宋诗之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毕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