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通三越 瀫水流长——写在衢州置州1400周年之际

时间:2021-12-27 13:22:41 | 来源:中国网

首页>讨论>

据初步考证,2021年12月28日是衢州置州1400周年纪念日。《旧唐书》载:“武德四年(621)于信安置衢州。”衢州现存最早的府志明弘治《衢州府志》也记载:“自唐武德始析婺之信安为衢州。”这是衢州置州之始,也是衢州得名之始,是值得衢州人庆贺的重要日子。下面让我们一起探寻和追忆风雨千年、坎坷千里的衢州置州历史。

衢州

置州过程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原本一统的大隋在战争冲击下四分五裂,贵族、官吏、豪强地主纷纷拥兵割据。江淮地区也相继爆发了李子通、辅公袥、汪华等农民起义或叛乱,其势如破竹,战火波及到当时的太末(今龙游)、信安(今衢州)等地区。而衢州置州及之后的行政机构设置,也与此有着莫大关联。

武德二年到武德四年,是李唐王朝剪除隋末群雄、统一全国的关键时期。杜伏威作为李唐王朝的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在消灭李子通、汪华等地方割据势力平定江淮地区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武德四年,李唐王朝先后消灭了窦建德、王世充、萧铣、李子通等地方割据势力,每平定一地,就会设置安抚大使,划定州县,选补官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定地方。《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四年夏,“戊寅,王世充徐州行台杞王世辩以徐、宋等三十八州诣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瓖请降,世充故地悉平”;“建德博州刺史冯士羡复推淮安王神通为慰抚山东使,徇下三十余州,建德之地悉平”;“河北既平,又以郑善果等为慰抚大使,就洺州选补山东州县官”;“十一月,以李靖为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引兵下九十六州,得户六十余万。”

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之《旧唐书》载:“武德四年十一月,庚寅,焚东都紫微宫乾阳殿,会稽贼帅李子通以其地来降。”“武德四年,平汪华,置歙州总管,管歙、睦、衢三州。”《资治通鉴》亦载:“隋末歙州贼帅汪华据黟、歙等五州,有众一万,自称吴王。(九月)甲子,遣使来降;拜歙州总管(衢地归其管辖)。”“武德四年十一月,庚寅,子通穷蹙请降,左仆射乐伯通送长安,上释之。”按古代史官通行记法,唐武德四年十一月庚寅日,李子通已送至长安,并获唐高祖释安,同时批准衢地依信安郡置州。

由此可见,衢州置州时间最早在唐武德四年九月,最迟应在十一月平定李子通之后的庚寅日或后数日。而据初步推算,庚寅日为十一月初七,即公元621年12月25日。战乱初定,稳定地方最需要做的,就是设定州县、选拔官员,安抚人心。出于稳定地方、政令畅通考虑,州行政长官越快到任越好,杜伏威身为淮南道安抚使,当时不管是坐镇丹阳还是杭州,都有可能在武德四年十一月(旧历)完成州县区划、选派官员接管衢州,然后再上报朝廷批准。

我国古代通行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也是现今已知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推算,庚寅日后的第三天即12月28日是癸巳日。癸巳日是上等日柱,纳音五行为长流水。而前一日壬辰日、后一日甲午日都是中等日柱。所以公元621年12月28日癸巳日是最有可能的衢州置州日。

也有学者将衢州正式置州的时间确定在唐武德四年十一月廿四(公元622年1月11日)至武德四年除夕(公元622年2月15日)之间。期待有更多的考证,可以还原衢州置州的确切日期。

州因何名

“衢州”最初是作为州级政区名称出现的。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分婺州于信安依廓置州,实行州领县体制。州领信安、定阳、须江三县。“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专名;“州”是政区级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衢州之名由此起。

关于衢州得名,《大明一统志》引《吴会须知》载:“以路通三越,故名”。三越指吴越﹑闽越﹑南越。此为“因交通为名”说。成书于唐元和八年(813)的《元和郡县图志》则载:“以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的《舆地广记》也沿袭云:“自隋以前地理与婺州同。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析婺州之信安置衢州,以州西三衢山为名”。此为“因山为名”说。

以上两种说法,如按成书时序,《元和郡县图志》要早于《大明一统志》及《吴会须知》(南宋末),且同为唐代。但具体哪一说较为可信?不妨先从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义,《尔雅·释宫》称“四达谓之衢”。《楚词·天问》谓九交道之意。《太玄经》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说。元至元《重建衢州路总管府碑记》载:“唐始改为州,因四通五达江、浙、闽、广之所辐辏,故曰衢”。明邓元锡《函史》亦云:“衢州府,为江浙闽广之所辐辏,故名三衢”。从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在以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为“三衢”。作为“衢”的衢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有言:“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这里的“衢地”是指多国相毗邻之要冲。“衢地”虽非衢州专属,但衢州当属“衢地”。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评述:“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生动体现出衢州作为军事要地、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到了南朝陈永定三年(559),武帝陈霸先以政治家的锐利目光,洞察出此地域在军事、地理、交通、经济、政治地位提升的态势,终于在信安县治所峥嵘镇立信安郡,郡领信安、定阳2县。此后才有唐武德四年,依信安置州治。州以“衢”名,也是张显地域交通特征。因此,民国《衢县志·释衢》结语定论:“是以论衢地之得名,仍当以三省交通为断,不必援洪水界道之三衢山为言也。”

再来看因三衢山成名说。此说出自宋人叶庭珪《海录碎事》,其载:“三衢山在衢州三十里,昔有洪水暴长,□兹山三道,民不为害,因名三衢。【隋志】”。《海录碎事》为叶庭珪晚年编撰。卷首有作者绍兴十九年(1149)自序,云:“余入仕四十余年,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常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抄之,名曰《海录》。”至明代,弘治《衢州府志》载:“三衢山在三衢乡,按隋志,昔有洪水暴出,派兹山为三道,因为之三衢,州名以此。”查阅诸多史料,其出处均指向“隋书”。但奇怪的是查阅《隋书·地理志》却并无类似的文字记载。清末民初方志学家郑永禧在民国《衢县志·释衢》中亦云:“今检《隋书·地理志》无此语,亦未见有三衢名,其说尚存疑义”。可见,魏征主编的《隋书》中没有提及三衢山。再退一步说,如果《海录碎事》所录是真实的,也仅是三衢山得名说,亦可佐证《隋书》并没有衢州因三衢山得名一说。至衢州置州近二百年后,唐元和(806-820)丞相李吉甫主编《元和郡县图志》时,向天下征集条目,异说者纷呈,不止衢州一条。新、旧唐书的总纂者对《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述也不认可,并对其他州名的成因大都作了交待,对衢州所属县之名来历、含义都作了释载,唯特“衢州”条没有谈及。而“州名以三衢山因”一说在之后的宋、元、明、清诸史中“衢州”条下也不曾提及。

综上所述,“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无疑。有些文献中累次出现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这其实是一种误导。“三衢”一词古语中早有,如《管子·轻重甲》篇“乐闻於三衢”。很明显“衢”非三衢之简称,“三衢”是衢字的引申。大量的文献证明,先有唐朝武德四年衢州之名确定,然后才有衢江、三衢山的因州命名。而尉迟恭取名、因三衢山得名的说法均属附会。

州治变更

弘治《衢州府志》云:“古者建国都,立郡县,必据形胜之地,以为壮固永久之。”衢州为姑蔑之墟,太末之壤,四通八达,辐射江浙闽广。又得山水之胜,东南孔道,闽越要冲。南、西、北界峻山叠崿,呈奇献秀,拱抱回合。郡城周围平旷,中有山,独峙穹然,如龟形,府治据其上,山环水绕,形势之胜凸显。

隋末唐初时,赤县大地军阀割据,群雄乱舞,狼烟四起。唐高祖李渊在天下大乱、硝烟弥漫、纷繁复杂的局势下,乘机起兵,夺取都城长安,于隋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618)称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后历经十余年征战,取得了国家的统一。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为稳固初唐政权的统治,在姑蔑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于武德四年设置了衢州、瀫州两个行政区划:衢州领信安、定阳、须江三县,州治信安;瀫州领太末、白石二县,州治太末(亦说白石),均隶越州总管府。

另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武德四年(621)九月,骠骑将军王雄诞在击败汪华后设歙州总管府,辖歙、衢、睦3州(不含瀫州),歙州总管府亦有记载曾短暂管辖过衢州,说明唐初衢州置州时间还可能前移。

武德八年(625),平定辅公祏的叛乱之后,不知唐高祖又听从什么建议,衢州、瀫州州置皆被废,并入婺州。初置的衢州只存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就遭裁撤,而瀫州,在历史上仅存续了四年(621-625)。直至时隔61年后的垂拱二年(686),析婺州之龙丘县、信安县、常山县、须江县,复置衢州。这才是后来在行政区划上,具有完整意义的衢州。

另外,瀫州的设置耐人寻味,明弘治《衢州府志》用“復置”,衢江古称瀫(縠)水,所以衢州是否在唐代之前就曾设过瀫州,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这之后长达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衢州作为领县州府,除治称变更如郡、路、道、府、区外,变化不大。

元末明初,明太祖己亥年(1359,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为龙游府,治所西安,历七年,丙午年(1366,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龙游府为衢州府,治所依旧。其时明太祖尚未称帝。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率师渡江,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遂以应天为据点,派兵四出,应天周围郡县,尽为其所得。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称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在消灭陈友谅的胜利声中,自立吴王,立衙署,建百官,继续调兵遣将,扩大战果。在围剿张土诚的同时,改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

值得一提的是,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衢州曾设越王府。《明史·诸王四》载:“越靖王瞻墉,仁宗第三子。永乐二十二年封衢州。未之籓,宣宗赐以昌平庄田。正统四年薨。妃吴氏殉,谥贞惠。无后。”衢州越王府主人越靖王朱瞻墉,自永乐二十二年受封以来,却始终没有就藩,在京城足足做了十六年的越王,直至35岁去世。

另据史料记载,李闯王、多尔衮先后攻陷北京,明朝大厦已倾。随即清兵横扫中原,数百藩王或抵抗战死、或避难南逃被俘,几乎杀尽。隆武二年(1646)六月,衢州城陷时,有两位藩王与其他官员一道被清军俘虏,后被杀。这两位藩王分别是邹平王朱寿碒(1605-1646在位)、楚贞王朱华壁(1643-1646在位)。

清代沿袭明制,仍为衢州府,隶浙江省金衢严道。顺治八年(1651),浙闽总督移驻衢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县仍为府治外,又为金衢严道治所,直至清末。

辛亥革命(1911.11)后,至1949年5月,衢州除短期成立军政分府、军管会外,一直建有专员公署。1949年置衢州专区,辖衢州市及衢县、常山、龙游、开化、江山、遂昌等六县。和传统的衢州辖区相比,多了遂昌县。最初这个县级衢州市只存在一年,1950年便撤销。1952年丽水专区撤销,所辖宣平、松阳二县划入衢州专区。此时的衢州专区辖八县,达到历史巅峰。

1955年3月,衢州专员公署撤销,辖区改属金华专区。1979年9月,恢复衢州市,县、市并存。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衢州市升省辖市,原衢州小市分设柯城区与衢县,实行市管县,市辖衢县、江山、常山、开化、龙游五县及柯城区。

回顾衢州置州1400年历史,既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厚重坚实、可歌可泣的发展史。历史大潮汹涌澎湃,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衢州历经千年波澜,必定要在新的时代不断续写更加美丽的华章。(作者 祥云、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