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为了大山里的孩子,更为了教育的初心。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七里校区是辖区内最偏远的山区小学,也是唯一的寄宿制小学。2006年,柯城以鹿鸣小学七里校区为试点,在浙江省率先实行“一校两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从2017年9月至今,来自鹿鸣小学的郑雪根老师已经在七里支教了5年。这是郑雪根第二次到七里支教,早在2014年至2015年,他便主动申请到七里去支教过。在七里校区,郑雪根既是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的“父亲”。每天,晨跑、劳动课、晚自习轮值、寝室内务整理查看……都有他的身影。
9月1日是小希(化名)入读的日子,当天晚上7点许,山里的天已经黑了,带着丝丝凉意,第一次住校的她有些手忙脚乱地整理着生活物品。“两个脸盆要分开用,一个洗脸,一个洗脚……”正在查寝的郑雪根老师赶忙走到小希身边,蹲下身来耐心地指导她整理内务,并叮嘱生活上需要注意的事项。
“只要学校需要我,大山的孩子需要我,我愿意一直坚守在这里。”郑雪根说。10余年来,正是因为有一批像郑雪根这样的好老师一荐一荐地接力跑,才使得衢州山区多了一所好学校,给孩子们的未来增添了几分希冀。
柯城区石室乡村民张宋根生前跟子女说,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有什么东西就捐掉吧。今年7月,他不幸遭遇车祸,因伤情过重去世。沉浸在悲痛中的家属经过再三考虑后作出决定,同意捐献张宋根的可用器官,让他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世上。
张宋根的儿子回忆说,父亲一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原先坊门街有个铜人像,有一回有人把油漆泼在铜像上,父亲看到后拎着工具去把铜人像洗得干干净净。”
衢州自2012年有器官捐献者以来,张宋根是第167例,他的器官将用于挽救3位患者的生命。
十五年如一日的照料,有太多的不易,也见证着郑国珍对婆婆的真情。郑国珍是柯城区石梁镇白云村村民,也是石梁镇人民法庭的保洁员。每天,她都要从家到单位往返跑两趟,照顾婆婆的一日三餐。
这个好媳妇的故事要从2007年说起,当时,郑国珍的婆婆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老年性痴呆),偶尔会偷偷跑出门,却忘了回家的路,后来又因不慎跌倒,导致半身瘫痪。郑国珍没有怨言地照顾婆婆,为婆婆按摩手脚、喂流食、勤擦身……
郑国珍说,看见婆婆笑时自己也会笑,如果婆婆难受自己心里也不会好过,“如果要说有什么心愿,我希望天下所有的婆婆都能拥有幸福的晚年。”
“我遇到一个小孩,她走丢了,找不到爸爸妈妈,嗷嗷哭!”9月3日晚,从辽宁营口来到衢州的外卖小哥胡文成骑行至柯城区新新街道十五田铺路段时,发现一个小女孩独自站在路边嚎啕大哭。想着下这么大的雨,又是晚上,孩子在路边不安全,胡文成于是将小女孩揽进雨衣中,急匆匆赶到城东派出所,把孩子交到民警手中后便默默走了。
在胡文成好事不留名之后,一场全城寻找女孩父母的爱心接力如火如荼展开了。小女孩在众人的帮助下当晚平安回到母亲怀中,孩子的家属辗转找到胡文成表达感激之情。
......
像这样的身边好人在“南孔圣地.崇贤有礼”的衢州俯拾皆是,尽管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激动人心的语言,有的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着责任和信念,传递着人间温暖,但他们的凡人善举让幸福美好之花在身边绽放,让爱的焰火照亮了城市每一个角落,让道德的力量折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芒。(作者:吴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