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塘
“一卷聊斋名天下,三怪传奇出衢州”,县学塘北侧白练亭上所撰这副对联,道出了衢州与《聊斋志异》的一段交集。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第十一卷,有一篇叫《衢州三怪》的小说,称衢州有“三怪”,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相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骇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即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
书中所述一塘,为县学塘,县学塘遂因“白布鬼(白布怪)”而闻名。据称,后来“白布鬼”被城池守护之神城隍收服,县学塘从此恢复平静。
县学塘位于衢州古城的中部、柯城区府山街道县学街社区县学街中段南侧,现占地1324平方米,周长175米。这个池塘为何名为“县学塘”?据康熙《西安县志》卷九“水利”所录井泉:“县学外泮池,税二十亩,池中有井数处,冬夏不涸,旧时砌石为栏,傍岸载桃柳,为邑中胜景。近颇淤塞,宜加疏浚。”可见,县学塘为原县学门前之泮池。根据此条记述,县学塘历史上比今天要大得多,而且当时就已经出现淤塞现象。另据考证,清代县学在宋代为西安县文庙,为学生读书处,据此推断,县学塘在宋代即有。
该塘西北角立有一长方形标志碑,上刻“县学塘”三个大字,右侧刻“白布鬼”衢州三怪之一,左侧刻“癸亥年仲春立”落款。塘南侧现建有三开间歇山顶小轩,北侧建有六角攒尖顶白练亭,塘北面、西面边沿设置石质栏杆,西南角建有一座小桥。
县学塘水面逐年缩小,几近被填平建房。1979年10月,县学塘整修,清除塘内淤泥500立方米。2001年,衢州市在旧城改造时又对其进行了清理疏浚,改建为城区市民公园,池中植荷花,周有石栏,岸铺草坪,杂以桂树、红枫、黑松、香樟等,并建仿古轩“白练亭”,成为城市水景观。
县学塘周边立有塘长牌、县学塘标志牌,并建成县学塘党建主题文化公园,保存和使用现状较好。
蛟池塘
蛟池塘亦因“衢州三怪”而闻名。
衢州城民间曾有一段神话传说:远古塘中一蛟常浮出水面伤害人命,百姓深恶痛绝,柴童子闻之,孤身潜入铲除恶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载:“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所指就是蛟池塘。相传鸭鬼(鸭怪)是王母娘娘瑶池中的一只老鸭精,趁着瑶池无人看管之时偷偷逃至衢州的蛟池塘中。据称,后来“鸭鬼”亦被城隍收服。
蛟池塘位于蛟池街社区蛟池街西头,古名茭池塘。据民国《衢县志》载:“茭池塘,明统志茭池在府城,中产茭,姚志疑别一池,非是。今在夫人庙前,俗误蛟池塘。”
蛟池塘曾经面积广大,包括今日南湖菜场后方的建乙塘周围,直至城南的城墙根下。可以想见当时的水草丰美、烟波浩渺、鸭鹅成群,难怪蛟池塘里不仅出了“鸭鬼”,还孕育出了“王志斩蛟”的传奇。
由于衢州城的历次扩建,原先荒凉的蛟池塘渐渐成了市中心,水塘也缩小到篮球场般大小。而与蛟池塘紧临的蛟池街人气旺盛,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条老街就是衢州的一条时尚街、买手街,一家家装修精致的各系风格店面,嵌在一座座老式居民楼中。据衢州地名志记载,目前蛟池塘周边还是衢州大姓龚氏的聚居地。
蛟池塘1981年5月曾整修,2003年再次整修。现蛟池塘长18米,宽8.106米,深约5米,成长方形。占地面积145.91平方米,塘四周青砖构筑,塘边施水泥栏杆。
建乙塘
民国《衢县志》载:“建乙塘,一作建月塘,在鲁儒坊北。”
现建乙塘位于衢州老城区建乙巷与九曲巷交界处。古代建乙塘是蛟池塘的一部分,后蛟池塘中段被填土造房,一分为二出现了一个新塘,故名“建乙塘”。古时候建乙塘里,水最清的时候,月亮最园、最大、最亮,故又名见月塘。现代人也许嫌“见月塘”的名字太空灵,塘里的月亮再大也是虚的,久而久之,“见月塘”的名字就消失了。另有一说,早些年建乙塘水面比较宽阔,每天日出之时,太阳倒映于水面,所以就叫“见日塘”。“见日”与“建乙”方言谐音,因而又有了今天的叫法。
从前,在建乙塘边有许多木屋,还有一座木屋就建在靠近塘边的水塘中,像个吊脚楼,常年有人居住。
建乙塘1983年6月曾整修,清除污泥623立方米,整修塘坳91米,池塘面积648平方米。2003年再次整修,池塘面积减至528平方米,水源由南湖引入。
费家塘
一方塘水,悠悠今古。
费家塘是衢州市区现存的五大名塘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费家塘位于衢州老城区上街西侧,原为清代大学士费淳宅院里的荷塘。
费家塘边有费家巷,据《衢州水文化》(李吉安著,商务印书馆,2016)考证,因清朝嘉庆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费淳之寓所位于此巷而得名。巷中至今还保留着成片的清代民居。
费家巷12号是费淳的故居,隐匿于繁华闹市内。费淳祖籍杭州,随祖父三衢教授费士桂到衢州而定居,是自清以来官位最高的衢州人,先后担任过太原知府、江苏巡抚。据清史载:“淳历官廉谨,为帝所重。”当年,费淳任太原知府时,得知民间水利诉讼多年未决,便命令部下按旧河道开渠,民田皆灌溉受益,因此,当地人特地建了座“费公桥”来纪念他。费淳因治理河道有功,于嘉庆十一年(1806)升迁为大学士。大学士在明清两代位极人臣,相当于宰相,所以,周围百姓都称这里为“宰相府”。现在的费家巷2号至18号原来都属相府(残存的相府,只保留下12号一幢房子),费家塘是宰相府花园的一部分。
费家塘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雨季池水常溢向巷道,行人往往叫苦不迭。1989年8月动工整治,清除污泥600余立方米,修筑塘坳70米,池塘面积扩至400平方米,并在塘边建起护栏,同时升高巷路,溢水消除。
附大学士费淳生平简介:
费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随祖父三衢教授费士桂到衢州。就读于三衢学舍,定居西安县城(今柯城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任刑部主事,升郎中、军机章京、常州知府等职。任太原知府时,知民间因争水利诉讼多年未决,命按旧河道开渠,民田灌溉受益。民建桥其上名“费公桥”。任江苏巡抚时,严禁大米出口。兼署江督、河督时,赈济灾民,蠲除欠赋,疏浚刘河9512丈。
嘉庆三年(1798),淮徐水患,淳请准以所征漕米散赈,公私两便。次年升两江总督,漕政积弊久,疏请整饬,条举加惠疲丁、严禁浮收、痛惩绅棍、停止巡漕四事,奉旨议行。与河督吴璈区划河务。复制混江龙、铁篦船,兴修高家堰,抢护贾家楼大堤。工竣,加太子太保。八年,升兵部尚书。黄河水溢,漕运受阻,奉命赴山东查勘,疏请培堤筑坝,浚汶水入黄河。于兖(今属山东)、沂(今属山东)、泰(今属江苏)、济(今属山东)各府浚484处名泉,挖袁口闸运河漫口对岸滩面,从此漕运无阻。十一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后又授体仁阁大学士。年七十,赏还大学士。谥文恪。(胡文佳 姚沐水 聂歆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