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坪坝初名酒坛坝,亦名马公堤。德坪坝的名字,浙江衢州人都不陌生。早年,因德坪坝地势低,每逢涨大水,衢江的水就会从此处涌进衢城。德坪坝因水患而修建,因水患而闻名。
德坪坝位于衢州古城西北角文昌阁西侧,西北起衢江中路,南至新河沿西段,长372.6米,宽6.2米(一说南北延伸约170米),为分隔衢江和北濠水系之长堤。此位置恰是衢江与石梁溪汇合处,且地势低洼,是洪水最容易进入衢州府城的地方,德坪坝因此关系到衢州城的安危。《营幕日抄》云:“斗坛西五十步有坛坝。康熙五十五年( 1716),北门关王庙僧智明,募资创筑土堤。五十八年(1719),协镇马璘暨守戎张善敬,加石筑堤。六十一年( 1722),马公复取酒坛,贮沙土,絷至堤巅。民感其德,因名之马公堤。”古人的这段描述,比较清晰地记载了德坪坝最初的修筑始于一位僧人。康熙五十五年,衢江水肆虐,城内百姓遭淹。当时北门关帝庙内有一僧人名智明,日夕化缘,筑成土堤。但土堤未能抵挡洪水,衢州太守书写布告,招工筑堤,屡修屡毁。康熙五十八年,左都督马璘主持修筑石堤。衢城士民为纪念马璘筑坝之功德,亦称此坝为德坪坝。
关于德坪坝的名称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此坝的高低关系到衢江两岸哪一方更安全,坝高则衢州府城安全,然洪水却冲到衢江西岸,造成对岸龚家埠头村田毁人亡,坝低则城区受灾。因此在确定坝堤高度时,应以德为先,平衡双方利益,故名德平坝。
“德平”二字既是东岸与西岸的契约,也蕴含着礼让的精神。
德坪坝在清代屡经修缮,光绪十四年经历一次大修。《衢县志》卷十七中记载的最后一次修筑是在1916年。该年5月,大水冲走房舍牲畜无数,堤坝桥梁十之有九被冲塌。衢县知事蕲春桂自省,“自维守士在原德平坝一带的江滨大道吏而使氓庶流离,渠防不修,甚非所以保吾民”。于是决计修筑德坪坝,并选商会协理项槐负责工事,耗时六月而成。此次修坝还得到了上海红十字会的捐助。
近代以来,德坪坝上还发生过一些政治事件。1919年,北京“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8月,衢城工人联合各界人士2000多人,集队游行示威,抗议北洋军阀,并与学生一起,到商店、码头、船舶上检查日货。检查队与广大群众将没收的日货搬至德坪坝上焚毁。整个事件,在当时影响深远。还有历代许多人犯处决也发生在坝堤上。1997年,德坪坝改建为可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防洪堤。
德坪坝外有德坪埠,亦称黄泥坳底,位于衢江东岸、衢城西安门外。原为渡船埠头,与亭川埠隔江相对。德坪埠是客运码头,又称快船码头。客运船上行至开化、江山、常山,下驶至龙游、兰溪、杭州等地,客人均由此上下船。1930年前后,衢州的快船公司盛时有十多家,最大的永安公司、振兴公司的快船有16舱,可坐百人。
德坪坝连着斗潭湖,德坪坝内侧斗潭湖畔紧临文昌阁。旧时每当洪水暴涨,滚滚江水淹过德坪坝而进入护城河,历经冲击,其形如斗,深处成潭,故名斗潭。现今的斗潭湖,在新修筑的德坪坝护卫下,水淹已成历史。依湖而建的斗潭湖公园,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是市民闲时休憩、散步的好去处。春时杨柳万千,夏日荷花绰约,秋来桂香盈鼻,冬时暖阳斜照,让人流连忘返。
文昌阁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最初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是古代激励读书人的文化场所。上世纪50年代,文昌阁被拆除。2013年,启动文昌阁复建工程。复建的文昌阁,沿袭了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阁中陈列展示了衢州历代科举名人和近代文化乡贤。文昌阁是衢州文脉兴盛的标志,更是古城衢州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胡文佳 姚沐水 聂歆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