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封山碑:源头山区的水生态理念萌芽

时间:2022-10-11 09:37:56 | 来源:中国网

首页>三衢纵览>

层峰叠嶂,林木葳蕤。溪水潺潺,鸟语花香。

生态环境一直是千年古邑浙江省开化县的禀赋。这不单是大自然的馈赠,更与这方土地世代子孙的生态环保意识密不可分。开化人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崇尚自然的天性。

数百年乃至更早之前,勤劳质朴的开化人民就感知万物有灵,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戚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便开始探索以制度保护生态。

民间共识:封山育林护水口

水,乃生命之源,傍水而居是大部分传统村落的共性。村子水流的出口之处,便是“水口”,这一独特地理景观往往会成为一个村子的形象代表。对于村中人而言,保护好水口,就是在保护一个村的精气神。在开化民间,素有封山育林护水口的传统,种植、保护“水口林”蔚然成风,唐柏、吴樟、宋松、元楠等古树名木在许多村的“水口林”也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在开化县城南郊的青联村,有一块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的封山碑,碑首刻着“禁碑”两个大字,碑文记载着关于保护“水口林”的一段往事。

“立禁约三十都青山庄,缘本村南山聚族杂木遮护水口,近年以来屡次偷砍。为此,会同众等商议,重申严禁。不许大小登山砍柴,割草挖根。自禁之后,丫枝毛草不许拔剃,永远保留。如有犯者,公议罚款一千文,存众公用,倘不遵罚,禀官判处,决不徇私。为此勒石示禁。”

字虽不多,但句句铿锵有力。显而易见的是,此碑因人们偷砍水口林而起;经过村民的集体民主商议后,订立了石碑上的“环保习惯法”,类同于今天的村规民约。

杀猪封山:赏罚分明成习俗

之所以要立碑封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环保习惯法”一旦颁布,就被严格执行,如有人违犯,不管男女老幼、尊长卑幼,统统要受罚。处罚的办法也要严格依靠环保习惯法上的罚则进行。例如此碑上所言的“公议罚款一千文”“禀官判处”。

除了对肇事者罚款、交官处理之外,开化民间还有“杀猪封山”、“吃封山饭”的习俗。即一旦发现谁在禁山区破坏林木,就要罚肇事者把家里的猪杀掉,在村里的祠堂里宴请全村人吃一天,以警示他人。

有罚也有赏,在开化的苏庄镇、村头镇等地,还有“封山节”的习俗,即村民们约定在每年的某一天(春节、中秋等),由集体出钱买猪,杀猪,肉分给村民们吃(每户一斤左右),吃了这口肉,就必须遵守保护山林的规定,否则就要重罚。

不少地区的“封山节”还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仪式,鸣炮、奏乐、宣读封山村约、祭祀,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一路高呼“封山喽”,行至封山碑前,揭开红布,展示封山禁约,并在山路边种上树,颇为隆重。这天,村里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前来参加,以表明村民的封山决心,表达对自然的敬重。

代代守规:好山好水用心护

除了“封山碑”,开化各村还保留着“禁渔碑”“禁采矿碑”“放生河碑”等古碑文物,无一不是钱江源头山区百姓呵护绿水青山的真实写照。

“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些数千年前就已经亘古不变的古老格言,再一次从这些古物上折射出智慧的火焰。

时至今日,那颗捍卫水域生态和谐的初心依旧延续了下来,那些村规民约中的强制性规定早已内化、升华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尊敬与爱护,也在生生不息地描摹着祖祖辈辈对这方土地一草一木,万千生灵的热爱与尊敬。

当你徜徉在钱江源国家公园,全身心地抱拥大自然,便不难理解,为何环境保护会成为开化人的理念、意识与信仰。因为正是守得这好山好水,大自然便报之以无限的诗意与灵动,造就出这独一无二的家园。(胡文佳 范海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