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白沙村志》(续志)”编纂工作启动

时间:2022-10-12 15:46:21 | 来源:中国网

首页>三衢纵览>

10月10日,“我们这十年·《白沙村志》(续志)”编纂工作启动仪式,在浙江省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村部广场举行。活动以“我们这十年·把大变化写进新村志”为主题,讲述了白沙村四十年来三修村志的故事,以及在共富路上继续开创大变化、续写新村志的雄心壮志。

(2022年10月10日,“我们这十年·《白沙村志》(续志)”编纂工作启动仪式举行。)

“牢记嘱托,把村里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从白沙村看到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的巨变。”编纂小组负责人祝龙光充满期待。

作为全国首个公开出版村志的村庄,白沙村被学界誉为“村志第一村”。“白沙有志、志在白沙,是我们白沙最闪亮的金名片。”白沙村党总支书记郑日福说。

村有志:一部村志承载浓浓乡愁

40多年来,白沙村人已经完成了三部村志编纂。

1981年,时任白沙村会计的毛兆丰在江山方志专家毛东武的指导下,开始编纂第一部《白沙村志》,历经10年完成,共计13.8万字,记录了白沙村从明洪武年间至1989年底,600多年时光的风雨变迁。1991年6月,这部《白沙村志》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首部公开出版的村志,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1991年6月,第一部《白沙村志》出版。)

“村志的编纂就是村庄历史的梳理。第一部是最难得,因为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今年86岁的毛东武对当年与毛兆丰一起查阅资料、挖掘村史的情况,记忆犹新,当年在资料查阅时,他发现了浙东省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在白沙村的活动痕迹,通过在村里对数十位村民的走访、对话,还原了当年浙东苏维埃的具体活动情况,并详细记载在村志中。

2006年11月,毛兆丰和毛东武再次联手,启动第二部《白沙村志》编纂,全书共计90余万字,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在第一部的基础上,重点续写了1990年至2009年间白沙村的发展变化。

2016年,白沙村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中国首批名村志编纂试点村。并于同年11月启动第三部村志编纂,重点记述2010年至2016年白沙的发展变迁,已完成编纂。

一个1500余人的普通乡村,为何执着于村志编纂?

在《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中,记录着这样一段对话:

“农民搜集资料,专家当主编,‘土洋’一结合,村志成书了。看来,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路走得很好嘛!你讲讲看,修村志有什么作用?”

“几千年来,国有史,家有谱。不过,家谱毕竟是一家一族的文化,而村志则不同,它能反映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面貌,又有与全体村民休戚相关的人和事的记载,最起码的存史作用是很大的啊!”

“你们白沙人做得不错嘛,你还要努力啊,把村里搬迁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去!”

这是2004年10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白沙村调研,翻看《白沙村志》后与毛兆丰的交谈。

“一个个场景,一句句话语,18年来我们始终铭记。修村志,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走过的路,走好今后的路。”郑日福说。

“村志上的一个个名字饱含乡情,一个个数字记录着家乡的变化,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翻看村志是思乡的慰藉。”白沙乡贤、美国美光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吴英全对村志充满感情。

“有时候也会想念大山,翻翻村志,上面记录了我们一路走来的大事小情,也跟小辈讲讲我们白沙从哪里来,很有意义。”村民吴钻水的家里挂着一幅画,画上是一座被绿水青山环绕的小山村,这是村里一位学美术的学生对着白沙村整村迁移前的老照片画的。

还有那些握了一辈子锄头、土生土长的村民们,也对文化传承保有朴素的热忱,接续编写村志,成为他们保护村落文脉的法宝。

村有志:一股志气绘就致富蓝图

每一个镇村都是一部厚重史书,传承着历史文明、记录着乡土文化、激发起桑梓情怀;镇村的每一次变迁,都烙印着演变轨迹、时代进程和文化焕新,史志的更迭和镇村的演进相互交融,共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

白沙村是一个移民村,原地处山高路远的廿七都深山区,2002年实施整村搬迁、下山脱贫。村志,记载了白沙村“移得出、安得下、富得起”的全过程。

“2002年2月11日除夕夜至初三,白沙村206户村民在故土度过最后一个春节。”

“(2002年)11月2日,江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占地120亩的凤林镇盛山初具规模的新村庄被命名为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

“……建立蛤蟆垄工业园地……2004年,全村新办木材加工厂11家。”

……

“下山之后,村两委四处寻找致富门路,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建个木材加工园区,土地则政府提留土地,再加上一些“边角料”土地拼凑而成的。”村党总支书记郑日福说。

土地凑起来了,园区建成了,可是两次招标都无人问津。

为什么?村民心里没底,对产业前景没有信心。

怎么办?党员先上。

贷款建厂房,四处找销路,摸石头过河。加工厂磕磕绊绊地开起来了,年底一算,还赚了些钱。看到赚钱有门路,有些村民心动了,村民丁增和就是其中一个,搬迁之前,他是深山里的一个篾匠,每天赚6元钱,收入也不稳定。下山后,他在江山城郊厂里打工,每个月有一两千元,但是照顾不到家里。村里办起木材加工园区后,丁增和也掏出积蓄,在园区办起木材加工厂,在家门口当老板,年收入增加到十几万元。

但是创业路子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园区内的工厂同质化严重,基本上都是“低小散”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还出现内部竞争,造成恶性循环。

“我们通过村民大会以及企业主大会统一思想,决定开展产业提档升级和企业合并经营两项行动。”郑日福说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白沙人“朴实”“向上”两个品质,在村志发展的低谷期显得尤为可贵,“朴实”减少了矛盾纠纷,协调工作顺利,“向上”让大伙心往一处使,项目推进快速。

2002年,白沙村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到2021年底,白沙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3.5万元,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

(白沙村全景)

“村穷志不短。我们坚持白手起家、聚沙成塔,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在村史馆,郑日福指着墙上的一幅幅照片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白沙村木材工业园现有企业26家,年产值超3.5亿元;食用菌产业基地产值1500多万元;“体育+军旅”等乡村旅游发展渐入佳境,旺季时每天吸引游客近千名;投资近2亿元的共富产业园项目在加速推进……

“村里90%左右的劳动人口已经实现家门口就业,基本实现了老人不空巢、夫妻不分居、儿童不留守。”郑日福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调研时说‘要一门心思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推动更多这样的新农村崛起’,要求我们白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倍加努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白沙人走在了前列,在共同富裕的赛道上我们也要争当示范。”

村有志:一个志向开创大变化写好新村志

傍晚时分,白沙村村民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来到文体广场打球跳舞,娱乐锻炼。游泳池里有孩子们在游泳。

《习近平在浙江》书中有一张照片引人关注。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白沙调研时,和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村民亲切交流的场景。

“当时我们都特别感动,觉得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关心乡村发展,还关心着村民的身体健康。”郑日福说。

群众文化体育已成为白沙发展的特色招牌,成为村庄凝聚人心、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如今的白沙村拥有6000平方米文体广场、1300平方米体育馆,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一应俱全,已先后承办省、市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0多次。2006年以来,白沙村新春农民运动会年年举办,热闹非凡。

“除了群众体育,我们村的排舞队、村歌赛在十里八乡也很有名。现在走出去,说起自己是白沙人,那是很自豪的。”讲起这些,郑日福眉飞色舞,“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也要追求精神富裕,全面小康少不了全民健康。”

全国生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越来越好的白沙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29岁的吴鹏程是土生土长白沙人,大学毕业后放弃了杭州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白沙。

“我的根在白沙,回家让我踏实。”吴鹏程表示,白沙的木材产业正从传统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自己具有自动化专业知识和互联网从业经验,同样能有很好的发展。“村里各种文体活动也多,生活丰富多彩,获得感、幸福感不比在大城市差。”

(白沙村)

日前,《“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出台,里面提到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提出要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郑日福看到之后十分高兴,“这说明这些年我们走白沙有‘志’、志在白沙的路子是走对了。”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白沙村人牢记“把大变化写进新村志”的殷殷嘱托,正式启动第四部村志的编纂,奋力开创大变化,持续写好新村志,讲好共同富裕路上的白沙故事,“我们要在新的征程交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高分答卷,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郑日福说。(陈璇 姜霁轩 朱镇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