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水土保持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10-17 11:24:32 | 来源:中国网

首页>三衢纵览>

这十年,浙江省衢州市水土保持工作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台阶,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获得“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2018年度浙江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全省第一、2021年度全省第二等成绩。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从2012年的940.91平方公里减少至677.8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从89.37%提升至92.34%,位居山区市前列。全市水土流失结构持续优化,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从525.83平方公里减少至97.3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9.63%,位列浙江第二,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紧跟改革步伐,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契机,将水土保持审批纳入全市域“无差别受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多审合一”改革创新中。鼓励项目业主开展网上申报,最快速、最便捷、最省心地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申报工作。在水土保持补偿费费改税工作中,与税务部门共建协调机制,保障企业缴费流程“零”变化。2018年,衢州“最多跑一次”改革被国务院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2020年衢州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着眼协同创新,按照“互联网+大数据+大协作”的思路,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协同机制的通知》,打通项目平台数据,强化监管合力。每年组织开展覆盖全市在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现场检查。此外,利用遥感、无人机等辅助手段,配合“互联网﹢监管”,信息反馈和整改落实更为及时、高效。

创新区域监管,借助“发改﹢立项”“经信﹢决策”的模式,在项目立项和决策阶段告知项目业主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审批流程,努力做到“服务在前”。以工业园区、城市新区区域评价为发力点,创新“区域水土保持﹢入园项目承诺制”,提高审批效率,创新做法写入《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截至目前,市本级区域评价范围内共有234个项目享受简化审批流程,切实减轻企业审批负担。

充分发挥全市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协调推进水利、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农村三大主线工作。

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稳步推进小流域治理。将小流域建设与山地的水土保持、荒山造林、森林抚育等技术措施紧密结合,推进山水、林河、乡村融合一体建设。自2016年开始,全市实施小流域治理面积246.61平方公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仅2020年,开化县霞湖等两个小流域项目整治完成后减少土壤流失量2万多吨,年增产粮食4万公斤,农民年增收112万元。

2016年以来,全市新增造林及更新面积24.23万亩,完成森林抚育46.68万亩,国土增绿持续变美。推行“一村万树”,通过乡村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等“五块地”见缝插绿,实现林业资产积累。探索实践矿山治理“保水土、兴产业、增收入”的发展路径。其中常山县通过整合各类资金近13亿元,废渣外运80万立方米、边坡复绿2.7万平方米,复垦复绿1500亩,植入特色产业,做法被列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效典型案例。(朱志俊 任佳慧 祝秋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