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南堰北塘”:一张水网孕育“浙西粮仓”

时间:2022-11-08 11:05:22 | 来源:中国网

首页>三衢纵览>

早在大约一万年前,浙江人不仅吃上了稻谷,而且是人工栽种的。

作为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在龙游荷花山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水稻小穗轴、炭化稻米、水稻植硅石遗存,以及早期新石器时代用于给稻谷脱壳的磨饼,这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栽种的稻谷。它为龙游所在的钱塘江上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增添了重要佐证。而这一切又让人对龙游悠久的水利文化产生了遐想。

▲弯母堰

龙游县地处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以中部衢江河谷平原为界,南北高山均向河谷平原延伸,南部依次为中山、低山、平原带;北部依次为高丘、低丘、缓坡岗地。龙游县“六山三田半分水,半分道路和村庄”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水利遗产以灌溉取水为主。勤劳的龙游人民自古以来一直与水旱灾害作不屈的斗争,曾修筑了大量的沟渎碑塘和堤埂堰坝。清康熙《龙游县志》载有水塘130口,内湖15处,堰坝60条,共灌田8.7万余亩,形成了龙游特有的“南堰北塘”,如一张水网支撑起了古时龙游的农耕“命脉”。

龙游南部属山区,溪涧多,水多耕地少是它的特点。灵山港、罗家溪有分支流14条,水源丰富,但耕地面积少,且大多不成畈,零星小片散布于山坞间。其治理主要是截流筑堰,沿山开渠,引水灌田,共建有大小堰坝53条,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姜席堰,全长18华里,灌田14000亩。同时利用水头落差,兴建小型水电站。从1995年开始,灵山港中下游的灵山、溪口被列入了“三江”治理范围,先后修筑了扁石、桥头、下徐、石墎、渡贤头等防洪堤,使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同时开展了小流域治理,疏通河道,砌筑护岸,拓宽河道断面,提高了行洪能力。2006年12月,沐尘水库动工兴建,境内水利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鸿陆夏村池塘群

龙北耕地与宜垦面积分别为16.85万亩和3.3万亩,占全县总数的47.2%和73.3%。但十年九旱,被称为“穷北乡”,穷即穷在“水”上。龙北治水在二十世纪70年代前,坚持以蓄为主,辅之以提。充分利用丘陵的垄、坳地形挖塘,解决村人的农业灌溉、生活洗涤、消防用水等用水问题,不计其数的池塘和水库机埠,形成了渠系纵横交错的水利网,从而缓解了一般年景的旱情。如龙北塔石镇泽随村中遗存水利遗产包括上、下湖,龙穴塘,马塘,大厅门口塘;泽随大井、小井,龙穴上井、下井,以及贯穿全村的水渠(暗渠),综合发挥着村落排水、蓄水、灌溉和生活用水供给等多方面功能,为村庄的兴旺、繁荣和延续提供了重要的水利支撑。虽然历代重视水利设施的修缮,但总体上讲抵御洪旱的能力薄弱。1949年龙游全县大多水田每年只能种一熟早稻或中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龙游北部以丘陵多见长,而短于缺水。

进入70年代,衢县境内大型水库——铜山源水库的建成,为龙北引水自流灌溉创造了条件。此后龙北治水主要以铜山源水库渠系配套为重点,走“以引为主、引蓄结合”的道路。铜山源水库东总干渠中上游的北山后分水站至下游渠尾八石畈水库止,全长26.6公里。由西往东沿龙北丘陵山地横贯穿越原泽随、下宅、横山四个乡,境内配套建设干渠15条,全长126.86公里。大部分水库与这些干渠连通,形成了长藤结瓜之状,为原有纵横交错的渠系提供了水源。一般小旱先用山塘水、小库水,大旱、长旱引入铜山源水库之水。昔日的“穷北乡”,如今成了重点产粮区。


南堰

鸡鸣堰:一渠江水作嫁妆

鸡鸣堰位于龙游县城东南西侧灵山港下游,因邻近鸡鸣山而得名。相传建于南宋,据民国年间《龙游县志》记载:“三都有鸡鸣堰,其水自杨侯潭迤逦而下,缘绕鸡鸣山麓入之,绕后畈连七都,溉田凡一千亩。”明朝嘉靖年间壅废,后几经疏浚,屡遭损废,民国十八年(1929)秋,乡绅童振邾发起开浚。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936~1938),修竣干渠、支渠,又兴建大溪桥水闸及唐尧水闸。民国二十五年,修筑堰坝及过船堰,疏浚开凿,至民国二十六年年底基本完成。由于堰口过高,进水困难,继续疏浚开凿,至民国二十九年4月全渠贯通正式放水。民国三十六年,浙赣铁路建灵山港大桥,拆去堰坝缺口两处长20余米,影响七都农田灌溉。

▲鸡鸣堰

1950年春,修筑鸡鸣堰被龙游县人民政府列为当年水利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并进入全省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之列。拟将鸡鸣堰改建拦水坝,但两度被洪水冲毁,后将干砌块石堰改为混凝土永久坝,于1952年11月完工。

经过本次大修,鸡鸣堰现状基本奠定。

鸡鸣堰历经沧桑,屡经修建,始终发挥巨大的灌溉作用,泽润一方。现已成为龙游仅次于姜席堰的水利文化遗产,也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符号。鸡鸣堰于2012年被龙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沐尘堰:增添畲乡一脉风情

沐尘堰位于灵山江沐尘乡段,分上堰和下堰。

沐尘上堰也称荷花潭堰,位于沐尘村严家自然村,截灵山江水,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志卷六《食货考》载:三十四都,沐尘堰,长三里许,溉田二百余亩即指此堰,堰头设西岸双溪村渡船头自然村东侧,自南往北向东岸设堰口,堰体为干砌河卵石,长约120米,引水用作上碓舂米、打料(舂打竹腌料纸浆)和农田灌溉。沿自然村东侧建有引水渠,引流至村下畈。1965年沐尘电站建成后利用此堰引水,堰坝河渠道尚存。现荷花潭堰经过修复加固,堰上建有碇埠,综合发挥蓄水、灌溉、交通作用。

▲古堰请流

沐尘下堰位于沐尘自然村中部西侧,截灵山江水,始建年代不详。堰头设西岸,自南向北倾斜引流于东岸堰口,中间设通航口,堰体为干砌河卵石,长约150米。为沐尘自然村中央碓(旧时沐尘有上、中、下三座碓房)专用堰。原沐尘下碓用水也基本从此引入,1955年下碓被洪水冲毁后未复建。1965年沐尘电站建成后,水碓逐步停用,堰体渐毁。现经过修复加固,于堰上新建碇埠,具有蓄水、交通、景观功能。

沐尘堰灌溉了沐尘畲族乡,也为畲乡增添了一脉风情。

北塘

泽随村水塘:福泽相随、凭水而兴

泽随古村位于龙游县西北的塔石镇,是一个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留着100余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村中遗存水利遗产包括上、下湖,龙穴塘,马塘,大厅门口塘;泽随大井、小井,龙穴上井、下井,以及贯穿全村的水渠(暗渠),综合发挥着村落排水、蓄水、灌溉和生活用水供给等多方面功能,为村子的兴旺、繁荣和延续提供了重要的水利支撑。

▲模环乡村庄池塘

水是泽随古村的灵魂。村北面有大乘山和真武山,两座山上分别有一支水源流向泽随村,两支水流环绕村落一直向南汇入衢江,溪流和村里的珠峰山被称为“双龙戏珠”。水也奠定了泽随村的格局。进入泽随村口可见两口水塘,分别称作上湖、下湖,其形状犹如八卦中的阴阳鱼。村内的古代建筑以上湖、下湖为界,依南北两侧布局,街巷如同八卦的卦象。

上湖较下湖略大,水位高于下湖,两湖中间有一堤穿过,堤中间开一涵洞,上湖之水流入下湖。上湖周沿有多个渠口,承接村中排水渠的水,使得上、下湖成为大半个村落之水的汇聚地。村中另分布有龙穴塘、大厅门口塘、马塘等,面积1~3亩不等,同样起到调蓄水源的作用。

鸿陆夏村水塘:多塘密布成风景

鸿陆夏村地处衢江以北的黄土丘陵,是浙江省首批传统村落。因鸿陆夏村地处丘陵地带,多山地,历史上全村的生产生活用水比较紧张。水是村庄发展的命脉,自建村以来,村内陆续修建了南塘、早塘、圆塘、上狗头塘、下狗头塘、蓑衣塘、社水塘等十几口大小不一、形制各异的“清洁塘”和“火烛塘”,主要解决村人的生活洗涤用水和消防用水问题,其中南塘、早塘、社水塘面积较大,兼有农田灌溉和养鱼功能。为彻底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困难,几百年来,村人又在村边、山边、田垅等处修筑了鸿陆夏大塘、新塘、大塘下大塘、姜草塘等小型水库,为保障鸿陆夏村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水利条件。(胡文佳 陈梦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