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国际食用菌育种与产业促进研讨会在浙江省常山县召开,来自7个不同国家的世界级、国字号的院士专家以及企业负责人共130余人齐聚常山,共谋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路径。
▲大会现场
会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主席、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谭琦,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郭良栋,云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克勤,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分别致辞。
▲食用菌产品展示。王建华/摄
“其实我1985年就参加工作了,就一直在食用菌的行当里面。那个时候常山就已经很有名了。常山在猴头菇的生产上面,应该说还是在整个业界当中还是被认可的。”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主席、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谭琦称,自己是第二次来到常山,这次的国际食用菌育种与产业促进研讨会在常山召开,对今后常山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将有较大的帮助。
随后,被誉为“蕈菌学之父”的瑞典文学与科学院院士和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张树庭教授为大会题词:“菇山无疆”。现场还为多家协办单位进行授牌,并宣布中国菌物学会常山服务站正式启动。
“我认为就自然资源而言,常山是一个好地方,我认为当地人可能会接受这种多样化的做法和行业,并将新型产品带入常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Timothy Y. James对常山食用菌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现场授牌。王建华/摄
这场权威性的国际盛会为什么会在常山召开?其实,常山的食用菌产业有着辉煌的历史。1979年,浙江省常山县微生物厂利用金刚刺酿酒残渣培育猴头菇获得成功,选育出了“常山猴头99号”菌株,从此形成了商品化生产。猴头菇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它不仅是食材,还是上等药材,在医疗保健价值上出类拔萃,具有滋补健身、助消化、利五脏的功能。
▲中国菌物学会常山服务站正式启动
2000年,常山还被命名为“中国食用菌之乡”。2014年,猴头菇成为了“常山三宝”之一。到了2015年,常山猴头菇又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8年,“常山猴头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猴头菇入选“衢六味”。常山猴头菇产业名噪一时。
除了猴头菇,还有金针菇、香菇等。1987年,常山金针菇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988年,金针菇产量1542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针菇产地。
近几年,因全国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迅猛,产能相对过剩,对常规食用菌栽培冲击较大,加上用工压力大、农业设施土地受限等多种因素,使得常山食用菌发展受到影响。”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兴良介绍。
同为“常山三宝”的胡柚、油茶风生水起,猴头菇却几经沉浮,不温不火,如何破局?常山县不断探索。2001年组建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是食用菌科研、种苗、加工、市场、信息、培训中心,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新建种子种苗基地和工厂化栽培菇房15000平米。
▲专家现场交流食用菌种植技术。王建华/摄
此外,2021年,“猴头菇周年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猴头菇精深加工车间及配套设备建设”2个项目列入2020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项目,建成食用菌菌棒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智能化菇房、食用菌展示厅,猴头菇固体饮料等加工车间及配套设备,食用菌展示厅已对外开放,猴头菇固体饮料等产品已投放市场。2022年,农光未蓝(浙江)农业有限公司在招贤镇鲁士村投资5000万元,建设80亩菌光互补产业园,主要实施周年化香菇栽培,年栽培100万袋。
目前,常山共有食用菌生产规模主体30余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深加工企业3家。猴头菇产业链也不断扩大,有复方猴头胶囊(颗粒)、猴头菇贡面、猴头菇饼干、云片猴头(软罐头)、猴头菇超细粉、猴头菇固体饮料、猴头菇益生菌、灵芝破壁孢子粉等加工产品。
“我们规划到2025年底,全县食用菌年栽培量4000万袋(瓶)以上,总产量1万吨以上,争取走在全省前列。”常山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兴良说,后续常山还将重点培育打造“工业园区的食用菌深加工基地、浙西珍稀特色菌园、菌光互补三产融合文旅综合体示范基地、食药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羊肚菌高效栽培示范基地、黑木耳“稻—耳”轮作“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6个浙西特色示范基地,推动常山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陈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