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化:巧用微策略,让学生乐享“双减”

时间:2023-09-14 16:05:00 | 来源:中国网

首页>三衢纵览>

“双减”当下,从“心”开始。为了更有效地落实和推行“双减”政策,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化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质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小课堂“心向阳光”专栏,巧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微策略,全方位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人际适应辅导微策略

(一)换位思考,让学生有亲切感。

“换位思考”,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心理,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一年级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在小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尊重和接纳他们的语言表达习惯,给予一年级新生更多关怀,从而建立起相互宽容、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有归属感。

同伴交往是学生小学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从而发挥出学习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促进新生同伴之间的交往。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优化心理课程设计,采用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心理训练、视频观看等形式,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心理课程,消除儿童交往的胆怯心理。

(三)营造氛围,让学生有认同感。

班主任应该倡导学生互帮互助,特别是要大力表扬主动对困境中的同伴伸出援手的学生。这样才能营造班级互爱互助的氛围,满足学生安全与尊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消除新生的入学抵触情绪。

二、学习适应辅导微策略

(一)教学进度以学校生活适应为先。

学校应该为新生提供一段过渡期,将熟悉老师和同学、熟悉校园、熟悉“学校一日生活常规”定为第一周的教育教学主题。班主任带誉全班学生逛校园,了解班级教室、洗手间、饮水间的位置和课间活动地点,清楚图书馆、音乐室等场所位置,熟悉任课教师的办公室,知晓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路线。同时,在让每位同学自我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每天有计划地结交新朋友,在两周内认识本班的所有同学。

(二)课堂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

学校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进行能力培养。在课堂中,老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要知道内容不同,知识学习的目标就不同,而且能力培养目标也不一样。

三、家校协同育人微策略

(一)家校沟通,帮助家长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

上小学之后,家长和教师都会对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表现在学业上的要求增加了,游戏、玩耍的时间减少了等。如果家长一方面对孩子入学后的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又想完全掌控孩子,那么造成的结果是新生在学习上越来越焦虑,在行为上越来越依赖父母。家长必须逐渐放开对孩子的控制与照顾。而老师应该给予一年级新生锻炼的机会和缓冲的时间,让他们渐渐从“家长指导劳动”变成“自己独立劳动”。如果学生感受到了自己能力的变化,就会变得更加自信,从而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性。

(二)协同育人,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群体生活。

面对未知的小学生活,家长们被各种担忧困扰,有时候比孩子更加焦虑。一年级的班主任经常接到很多家长的短信或电话,内容包括不适应学校生活、不好好做作业、座位安排等各种问题。相比之下,老师看到、感受到更多的是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是与同龄人相比展现的特点。老师的视角,能帮助家长多方位地了解孩子,要给予家长从集体出发的建议,与家长一同引导、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

今后,开化县将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心”引路,用“情”陪伴,用“爱”支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落地、落细、落实过程,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心理服务,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助力“双减”工作落地生根。(汪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