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缺少对工作的预见,就容易形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被动局面,影响工作效率。基层干部要以“三步走策略”增强基层工作的预见性。
“第一步”,主动思考想问题。主动思考问题才能预见问题。有的干部认为做好基层工作,只需要“听领导一声令下”,而后“红红火火闯九州”就好了。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这点笔者深有体会,刚到村时,由于缺乏思考,面对群众矛盾纠纷,时常不知如何处理。后来,我系统思考总结了群众纠纷的起因、性质和特点,现在参与调解时已经可以迅速理顺其中的利益关系,预判问题所在,做到“对症下药”。我也深深认识到,基层工作繁杂,照本宣科、一笔带过,看待问题就不可能透彻。只有主动思考问题、找准工作规律,才能做好“事前谋划”,提升“事中应对”的本领。
“第二步”,多花精力学理论。增强工作预见性的最基本途径,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一方面,胸怀“国之大者”,深刻领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分析掌握其中的时代背景、实践要求,才能对基层现状和发展前景了然于心,抓住工作主动权。另一方面,征地拆迁、行政诉讼、劳资纠纷、邻里关系……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很难预见基层潜藏风险,有效应对基层的一些突发状况。因此,基层干部要多花精力学理论,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努力学习掌握同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善于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方法谋划和推动工作。
“第三步”,深入调查探本质。在基层,一些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就像萝卜,深埋地下,而调查研究如同拔萝卜,想要找到问题,就需要揪住萝卜叶,下功夫、使大力将萝卜从泥中拔出来。要解决基层倾向性问题,增强基层工作预见性,需做好调查研究。“浦江经验”是党员干部大兴调查研究的“教科书”,它指引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消除在萌芽。基层干部要弘扬传承“浦江经验”,深入一线、掌握问题、收集问题,把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找准找实。如此方能胸中有数、心中有方,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作者系浙江省开化县委组织部 张琼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