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破解不同阶段国计民生问题的“金钥匙”。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这一“传家宝”,以调查研究的“真实感”“喜悦感”“幸福感”,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行之有效。
厘清真假问题,让调查研究有“真实感”。所谓的真问题是那些客观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是浮于表面或存乎局部的次要问题,也不是没有多少研究价值或被炮制出来凑数的小问题,更不是空对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假问题。想厘清真假问题,形成有效的调研,需要忍耐一时的“疼痛”,到基层抽丝剥茧、问诊把脉。只有保持“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善于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不同思维去想问题,才能从蛛丝马迹中洞幽察微,把表面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找出来,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形成破题思路,让结果有“喜悦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大而化之、空洞抽象、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危险。调查研究核心是“研”,既要找准“病灶”,也要找准“病根”。在厘清问题、掌握问题全貌后,要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结合实际、对症下药。调查研究关键在“用”,既把当前问题解决好,也把成果运用到以后解决问题的实际中。要做实调研“后半篇文章”,对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调查分析,完善后再付诸实施。
享受调研成果,让群众有“幸福感”。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根本标准。倘若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群众问题应付了事,破篓子依旧敞开,最终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破坏的是党的形象,贻误的是地方的发展。作为党员干部,应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调研工作的“晴雨表”,看群众工作生活是否得到真实惠,对调研成果是否真满意。对于搜集上来的群众问题,要敲定时间表,紧盯不懈,一项项推进,直至成果落地,让群众真正感受到调查研究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者系开化县委组织部 张艺奇 姚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