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衢州市委审计办在市委审计委员会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审计办秘书处的精心指导下,立足“合署办公”、人少事多的实际,继续走“小切口”“点试验”“快运用”的路子,在审计办运行上创新开展了“五链”(打造标准链、健全制度链、优化供应链、完善区块链、创新跟踪链)融合模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打造标准链,定好规范运行的“调”。紧扣“上下一体、规范运行”的基本要求,流程图、清单表“双管齐下”,一套标准、一尺考量,有力保证了审计办工作在规范化轨道上运行。一是清单表对照。整合考核相关要求,梳理形成党委审计办运行日常重点工作、需请示报告重大事项两张清单。以市委审计办主任带队督导和召开全市党委审计办工作会议等形式进行再强调、再部署,现场“解疑答惑”,让一线有感,促目标统一,切实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二是流程图引导。结合最新形势,对2022版的审计办秘书处(科)操作流程图进行了“升级”。在原年度工作报告送审、年度项目计划报批等事项基础上,增加了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筹备、审计委员会办公室会议筹备等操作流程图10张,配以具体相关参考文书格式,形成了“加强版”的全市党委审计办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指南,切实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二、健全保障链,立好高效运行的“制”。紧扣“保障市委审计委员会高效运行”的工作目标,重点在建章立制和定岗定责上下功夫,努力构建运行有序、岗位有责、管理有效的工作保障体系。一是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制度出台的步伐。市委审计办先后推动出台重大事项督察督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市委审计办公室会议等制度18项,基本覆盖了审计办运行的各条主线,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自成方圆。二是不断健全岗位职责体系。明确了1+2的岗位设置,1个人全面统,1个人专职干,1个人兼职干,围绕25项岗位职责,有序抓好落实,基本做到了有人把关、有人实操、高效处理。
三、优化供应链,搭好成果产出的“台”。紧扣八届市委审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充分发挥风险防范‘吹哨人’作用”的反复强调,重点在信息、专报上做“加法”,在“文来文往”中争取更多成果产出。一是上线《衢州审计》。依托市委审计委员会,新上线了《衢州审计》,审计动态信息、审计专报“一体两类”,可直送审计委员会成员,实现了报送内容和报送机制的“双优化”。二是转变审计专报。把审计专报作为年度重点课题,立项开展审计专报的变革型研究,推动审计专报实现“三个转变”。专报内容由原来引用审计报告原文向小型调研报告转变,力求有深度有厚度;反映问题方式由原来单向“告状式”向双方“协商式”转变,力求被审单位心服口服;体现成效出发点由原来侧重反映问题赢得批示向专业意见赢得批示转变,力求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实现同比增长。
四、完善区块链,弹好协同联动的“键”。紧扣“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的职责定位,重点在“两个贯通”上发力,建好、搭稳工作开展的“四梁八柱”。一是加强成员单位间的横向贯通。召开2023年度市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协调会,分别建立了纪检监察监督、巡察监督、干部监督、统计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融合的操作办法,计划安排、线索移送、成果共享的“四审联动”的大监督格局初步建立,审计效能持续放大。二是加强省、市、县级审计委员会的纵向贯通。向上,提前谋划对接,成功促成四位市委审计委员会成员集体到省厅对接审计工作。向下,细化审计办考核,推动把上级精神“传下去”,把下级落实情况“考上来”。今年以来,推动市县两级党委常委会、审计委员会会议、政府常务会等会议开展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浙江审计条例》等相关内容学习16次,系统内上下贯通的贯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五、创新跟踪链,立好如雷贯耳的“威”。紧扣“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研究部署审计重大事项”的硬性任务,重点在审计发现老大难问题“破”和重大问题“改”上借力,做实做细审计监督“下半篇文章”。一是推动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破难题”。徐张艳市长主持召开第一期“破难题”专题办公会,听取《铜山源水库资产划拨“三难”亟待解决》审计专报反映问题解决情况的汇报,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快解决进行研究部署。二是推动市委“十条军规”常态化“督整改”。在市人大、市政府、市委办日常联合督查的基础上,推动省、市重大审计问题清单中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市委季度“十条军规”督查范围。伴随着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审计整改的震慑力持续加强,衢州审计工作实现稳步提质增效。(徐庆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