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藏“龙”——衢州市博物馆馆藏龙形文物撷英

时间:2024-01-30 10:30:59 |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曹洋

首页>三衢纵览>

对华夏儿女来说,2024年有着特殊的意味:我们将迎来中国农历的甲辰龙年。龙,是镌刻在中国人DNA里的属性,它象征着祥瑞、尊贵和力量。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涉及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以龙的形象塑造的文物更是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衢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与龙有关的文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本文撷取几件有代表性的龙形文物以飨读者,了解和欣赏这些龙的文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唐云龙纹镜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代青铜器中出现了龙的形象。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和礼仪活动中。铜镜以龙纹作为装饰题材,是中国铜镜文化的一大特色。造型多样,寓意深刻。衢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枚唐云龙纹镜,直径15.7厘米,钮径2厘米,厚0.6厘米,原衢县樟潭公社农垦场凤凰山出土,是国家二级文物。八弧葵式,凸斜边,内切圆形,半圆钮。一龙盘曲,龙头面向镜钮作戏珠状,双角后翘,张口吐舌,背鳍、腹甲、鳞片刻画细密,前肢伸张,后肢曲伸,四肢露出三尖爪,身体矫健,神志轩昂。龙身四周环绕如意云头纹,线条飘逸,设计精巧细致。

▲唐双龙纹菱花镜

另一枚唐双龙纹菱花镜,直径14.5厘米,钮径1.7厘米,厚0.7厘米,原衢县樟潭公社出土,是国家二级文物。镜边菱花形,纹饰布局分为内外区和镜边三部分,内区钮外两侧饰鸳鸯,上下饰飞龙和流云,内区与外区之间用单突线拦隔,外区内饰蜜蜂和如意云纹。整体构图细腻,形态美观,图纹华丽,栩栩如生。

▲明鎏金香炉

鎏金熏炉,是古代的熏香用具。这件明鎏金香炉,通高9.9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1.5厘米。口沿平,腹微鼓,双龙形耳,圈足;颈部饰卷草纹,腹部饰双凤纹,圈足以一周藤蔓及四合如意纹为饰;底部有铭文“云间胡文明制”。胡文明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铜工艺名匠,擅长铸造铜炉与文房用具。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北宋青釉堆塑龙瓷瓶

除了青铜器,古代陶瓷器中也常常出现龙的形象。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富有装饰性。这件北宋青釉堆塑龙瓷瓶,通高40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9厘米,原衢县华墅公社出土,是国家二级文物。该瓶带宝塔型盖,盖有子母口,口沿向里弧敛,圆唇,颈至肩部置3对称直耳,斜肩,腰鼓腹,泥饼底。肩至上腹的位置,从右到左,有刻画“陈送”两楷体字。上腹部粘贴一匝,用泥条捏成木耳纹梭,颈至上腹部堆塑一条盘龙,龙头紧贴上端,龙身由上向下呈翻腾状弯曲,龙脊明显,脊鳍用泥贴向后倾斜,龙身剖面为“△”形,有用小泥条粘贴四足,前端两足按印出爪。龙身整体均戳印不规则的三角点,以作鳞片。器盖亦饰二匝泥条粘贴捏成的木耳纹梭。该瓶堆塑工艺十分讲究,龙头堆塑巧妙精致,龙身泥条粘贴器身较紧密,弯曲布置合理,釉色青泛黄,胎青灰色,艺术造型优美。

▲明代白玉龙钩

玉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明清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当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这件明代白玉龙钩,长12厘米,宽2.2厘米,取材和田玉,玉质白皙致密,器表呈有强烈玻璃光泽。以龙首为钩首,龙首宽额,虾米眼,如意鼻,叶形耳,髭发短,上下唇成斜角,露出一对虎牙,后脑饰有双角,三缕髭发飘拂。钩身一螭盘曲而伏,眉眼由中央勾出,四肢粗壮有力,分叉卷云式尾,钩身底部承有扁圆钮。采用浮雕、镂雕、阴线刻等技法而成,刀工挺拔硬朗,抛光细腻考究。

清代龙首鱼尾构件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与龙有关的文物。龙的形象被赋予着神圣和威严的象征意义。龙头鱼尾是螭吻(龙生九子之一),又名鸱尾,鱼形的龙。这件清代龙首鱼尾构件,青瓷质地,通高30.5厘米,龙首双眼瞪目,呈张开大嘴咬住正脊状,意为稳固和震慑,增加了建筑的威仪感;鸱吻上绘有龙鳞,鱼尾在上,向外翻卷,底座绘有浪花翻滚;中部有两个方孔将鸱吻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之功用。

南宋银龙饰片

以龙的形象錾刻在银片上十分罕见,这件南宋银龙饰片,长10.9cm,重5.4克,于1978年在原衢县沟溪公社洞头村出土,是国家二级文物。通体用银片圆雕而成,张牙舞爪,形态逼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清云龙纹蓝色纱布官服

龙作为主题纹样在古代服饰上出现极具意义,既体现着权力的象征,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件清云龙纹蓝色纱布官服,衣长124厘米,衣宽168厘米,袖长43厘米,袖宽15厘米。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通身素蓝。玄地云龙纹领、袖边。下幅缀有立水波纹,中央饰有山岳,而云间的盘龙则是权力的象征。此袍在两肩、前胸后背、前后衣襟下部缀有绣金八条五爪龙,龙嘴大张,身体盘旋有力。下幅装饰海水江崖与八宝立水纹,以寓“山河永固”。金银丝线绣制的龙鳞与水波交相辉映,配色沉稳,绣工细腻,雅致尊贵。

▲神龙仙道图

除了上述文物,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也经常出现龙的形象。龙被视为祥瑞之物,是中国画家和书法家热衷描绘的题材之一。衢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幅《神龙仙道图》,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作品。一条神龙腾云驾雾而来,龙头高昂,两眼圆睁,锋利的牙齿、长长的龙须在潮水中飞舞,身体蜿蜒,龙爪锋芒,忽隐忽现,四周云雾翻腾,海水溅起万道光芒。从龙头、背部的鳞纹凸起可以看出源于鳄鱼的形象,背上驼着手持经卷的仙翁和扶着拐杖的书童,拐杖上挂有葫芦和拂尘,人物面部刻画细致入微,衣纹折带顿挫有力,大面积的乌云分布尽显磅礴之势,整幅画面纵横排奡,气象雄伟,表现了人与龙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传递出一种道家天人合一、和谐相生的思想。此画作于公元1757年,纵185厘米,横114厘米,画面左上方落款“乾隆丁丑年写于期江墨耕堂瘿瓢黄慎”,钤朱文“瘿瓢”、白文“黄慎”两方印章。1987年被国家书画鉴定组确认为真迹,为国家二级文物。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有权威、尊贵、吉祥、繁荣等美好寓意,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物中得到广泛应用。从青铜器、陶瓷器、玉器、金银器到古代建筑装饰、服饰,再到书画作品等,龙的形象无处不在,中国古代人民用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展现了对龙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今日之中国,正如一条巨龙向着世界腾飞。在此,我们借文物里的中国龙,祝祖国龙腾天下、欣欣向荣,祝广大人民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王其旗 赵文慧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