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做好“双减”课后服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区域传统文化艺术共同体

时间:2024-04-24 11:35:11 | 来源:中国网衢州 | 责任编辑:曹洋

首页>三衢纵览>

根据“双减”要求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的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求,柯城根据要求做好增减,加强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增加艺术拓展实践的机会,鼓励利用课内外时间提升艺术自我修养,着重通过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深挖柯城历史做好校本课程

一是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柯城区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是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高腔(婺剧代表唱法)的发源地。乡村振兴,文化为魂,美育项目的开发有望成为“一江两岸”诗画风光带上的璀璨明珠。二是文化资源多元,文化载体丰富。人们喜闻乐见的本土民乐、戏曲、剪纸艺术、武术等都是航埠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埠小学的《古埠物语》课程,华墅小学的《巧手剪纸》《剪纸灯》STEAM课程,都是市精品课程。三是着眼于地方文化特色,传承非遗文化。航埠小学、鹿鸣小学等一批中小学一直秉承着学生教育为本,乡土文化为根,将乡土文化与学生的课本知识结合。在相关部门的资源、政策扶持下,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学校在赓续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航埠小学是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民乐、婺剧)、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浙江省武术特色学校、衢州市“非遗”传承基地(婺剧);鹿鸣小学是全国优秀艺术(婺剧)文化传承学校,浙江省体育、艺术特色学校,衢州市婺剧传承校。

二、开展课后服务,做好特色课程

一是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传播正能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每个项目均立足文化,力求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文化、艺术两方面的平衡。通过民乐、婺剧、剪纸等文化类项目构筑起独具特色的美学视界,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在美育教育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学生主动接受其思想内涵的洗礼,个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二是形成美美与共场域。航埠小学打造“和声空间”,涵盖民乐训练馆——和声乐坊、民乐STEM教室——和声教室、校园广电系统——和声电视台、校园演艺厅——和声剧场、魅力广场——和声广场,以上空间不仅是航埠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品牌发展的物理空间,还是区域艺术教育的和合共同体。可以是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乡镇乡村振兴共同体,是未来乡村的文化高地;可以是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拓展教学空间的合作办学共同体,是学生研学的新型空间;可以是艺术教师专业团队研修提升共同体,是艺术教师的共同之家;还可以是区域艺术教育共同体,是义务教育艺术精品课程的辐射源。三是打破线下时空壁垒。学校积极应用融媒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资讯、文章、视频等投稿至国家、省、市级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网络渠道进行发布,吸引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关注。同时,学校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来打造沉浸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场所。此外,学校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之江汇教育平台与学生在线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线上民乐、婺剧、剪纸等课程的心得,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氛围。

三、促进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强化育人课程

举办学校艺术节、民乐演奏家竞赛、婺剧小演员选拔,认定表彰“传统文化传承人”;鼓励支持学生普遍参加各类各级艺术节和展演活动,引导学生内化传统文化精神,精技强能,学有所长,坚定文化自信。一是“以融聚力”固本工程,加强专业育人。为实现文化落地,航埠小学、鹿鸣小学、华墅小学以传统文化底蕴为依托,与时俱新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浙江省之江汇平台开设了传统艺术的网络课程。二是开设传统文化网络课程。依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开设民乐、婺剧等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有效地加强了校园民乐、婺剧、剪纸特色教学的研究,实现多学科融合的美育新样态。三是“养正润美”铸魂工程,推进活动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中华传统文化大赛、班级合唱节、婺韵新声等活动,还与有相同特色的学校进行校际联合活动,互看互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还承办了国家级非遗婺剧现场会,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育素养,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人。(周沫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