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通过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点、拉长实践探索线、提高参与覆盖面和组建教育共同体,推进科学教育落地落实。
一是千方百计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点。营造浓厚氛围,遴选古今中外100位科学名人,在学校、社区中心等场所布置科学主题空间,悬挂画像、名言警句,介绍科学贡献,种下崇敬心。观看科技电影,推荐播放50科技电影,引发对科技的兴趣;重视实验教学,通过有趣、神奇的实验,直观地展示科学现象和原理,激发好奇心。组织科学家进校园,邀请专家开展线上、线下科普讲座11场,邀请乡贤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毛河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员刘杰等科学家等担任学校科学教育顾问,普及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开展面对面互动交流,点燃探究心。
二是不遗余力拉长科学实践的探究线。建立合作小组,开展长期实验观察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开展长期观察实验、持续记录和分析数据,体会探究苦乐。中山小学推出“盆栽水稻敬忆科学家袁隆平”活动,在水稻种植专家的指导下,就如何选择品种、浸种、防虫害展开了讨论;通过开展盆栽种植,经历浸种(观察)、出苗、收获等九大步骤,历时4个月完成《中组18水稻种子的未来之旅》报告。设定连续项目,引导学生持续深入探究。设计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科技项目,推动探究更深发展。城南小学六(7)班44名学生开展“教室学生午休床的改进设计”探究,通过4个不同场域的学习实践,经历4次不断优化设计图,尝试使用3重不同材料的模型制作,历时35天开发出7款“午休床”新产品。鼓励深度思考,丰富学生探究维度广度。提供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学习资源,融合多学科知识,支持学生举一反三挖掘问题本质。长台小学借助学校《班级雨伞收纳架设计》课程范本,总结“基于真实情景,问题来自身边,与学生在做中学”方法,展开身边问题收集、分类和筛选,开展《校门设计》等10个项目学习,实现从跨学科项目学习转向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并向融入课堂的项目化学习方向探索,点燃学生拓展探索热情。
三是百花齐放提高参与科学的覆盖面。组织参观科技展,“科普大篷车”计划走完26所农村小学,为1万余名农家子弟展示各种科技成果、发明创造、前沿技术等。组织科技研学活动30余批次,走进省科技馆、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科润、浙江天际互感器等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直观感受科技注入生产力魅力。统筹1.5亿元新建改建“创客教室”“智慧教室”等新型数智教学空间483个,实现全覆盖,为学校链接和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科学教育资源提供便利。广泛开设科技工作坊,成立机器人、无人机、天文等15类90余个社团,开展相关活动和项目研究。构建“班有科学实践小项目、校有科技主题周(节)、市有科技月(系列赛事)”的新样态,提供小发明、小创造、创意挑战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近三年有535人次和35人次分别在衢州市和省级科技比赛中获奖。
四是齐心协力构建科技教育的共同体。强化引导,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35年)》等相关文件精神,发布《江山市创新券实施细则》,鼓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实践机会、技术指导等,与学校联合开展项目,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科技人才。借力推进,结对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浙师大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赋能学校建设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落实共建,积极发挥科协、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等相关社会组织作用,组织活动、竞赛等;打造8个市级社区科技教育活动场所,发挥本区域4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和20家衢州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思考科技与生活、社会的关系。注重培养,鼓励、指导1000个家庭建立家庭实验室,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支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