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4月18日,“我们衢州见(See You in Quzhou)”中美民间友好交流活动在浙江衢州鹿鸣山文化院街·红礼堂举行,国内外历史研究专家、杜立特突袭行动救援者后裔、院校及学生代表等百余人参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在衢州这片曾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上,有一段中国军民用生命书写的挽救美国杜立特突袭行动反法西斯战士的可歌可泣壮举。
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会长韩强说,杜立特突袭行动原定的飞机着陆点是衢州机场,他们曾相约“我们在衢州见”,并将这句话作为彼此的道别和祝福。这段血与火淬炼出的情谊跨越山海,深深烙印在两国人民心中。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杜立特突袭者的后代们多次来衢州探访“寻亲”,邀请救助过他们的中国百姓赴美参加纪念活动。2018年,24位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到衢州参加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开馆仪式。去年苏珊·奥扎克女士等多位杜立特突袭者子女也受邀来到衢州参加纪念活动。
回望历史是为了纪念英雄的战士和人民,让“血与火的友谊代代相传”。活动现场,美国朋友Jeffrey Greene、George Retelas、Clifford Ray Long、Karl Eikenberry,衢州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汉龙、杜立特行动救援者后裔廖群雄、“时代楷模”万少华、衢州青年学生代表张欣将“寄给未来的信”封存进“时间胶囊”,希望这些跨越文化的理解与共鸣在时光中酿成更醇厚的友谊。
两位百岁美国飞虎队老兵哈里·莫耶、罗伯特·摩尔在发来的贺信中说,“能够纪念这一时刻以及我们两国之间长久的情谊,我深感荣幸。愿我们铭记共同的历史,并在未来珍视更加紧密的关系。”“希望人们铭记合作成功,祈愿中美友谊长存。”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向衢州市杜立特行动纪念馆赠送美国二战飞行员服装,主席杰夫·格林为衢州高级中学授“飞虎队友谊学校”牌。衢州高级中学正式加入“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少年领袖计划”项目。1942年杜立特突袭行动被《解放日报》报道,成为跨越山海、历经岁月的历史见证,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馆长童丽娟向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赠送《解放日报》复制件,并宣读与海外抗战纪念馆缔结为姊妹馆合作书。柯城区余东村农民画家为杜立特行动创作的大救援主题长卷,生动展现了当年中国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感人场景。
对和平的热爱,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美国大黄蜂号航母博物馆代表乔治·雷特拉斯此次特地带来了一卷由杜立特空袭队13号机组副驾驶的家人捐赠,记录着杜立特突袭行动前,空袭队训练场景的电影胶片,捐给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代表将一份杜立特行动9号机组B-25轰炸机残骸礼物,捐赠给大黄蜂号博物馆,希望能让更多美国朋友了解到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的故事。
《英雄山河——1942年的衢州之约》创作者周立文用纪实文学还原了中国军民营救场景。侵华日军对华细菌战研究专家松野诚也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良知,向衢州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赠送相关史料。
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代表郑伟勇,浙江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会会长王选,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副主席、美国飞虎队第14航空队P-40战斗机飞行员之子克利福德·雷·朗,史迪威研究中心空战史研究专家唐学锋等,围绕铭记历史、共叙友谊、开创未来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交流。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总编辑高岸明表示,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望。80年前,中美两国及世界各国人民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两国人民交往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相聚在这片见证生死相托的土地上,更需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进一步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吴镛、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