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第六届浙江省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结束,共评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五大类28位省道德模范。其中,开化93岁村民方来友入选。20日上午,省委书记车俊在杭看望了新当选的省道德模范或亲属代表。
刀刃5厘米,紧贴着颈背的皮肤上一抹,毛发便和身体分离了。剃头的人年已过古稀,白色的碎发已经落了一地,剃头的师傅年纪更大,今年93岁,叫方来友,是开化县桐村镇的剃头师傅,干这一行已经足足有70年了。他入行的那一年,英国女王还没有登基。
虽已经耄耋之年,他依然精神矍铄,至今仍要上门为人剃头。他收费从不超过3元,近年来,更多的时候分文不取。
他已是村里最年长者,他却坚持免费给村里残疾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以及低保户和困难户打理头发。今年,衢州授予了他“最美衢州人”的荣誉。
从23岁到93岁,70年来,他剃头无数,他一直坚守的,除了这份手艺外,还有一份跨越一甲子的人情。
走街串户:九旬老人公益理发
午后一场阵雨后,方来友背着他的工具包出门了。田里郁郁葱葱,老人步履稳健,80岁的方厚廉在家里等他。因为中风偏瘫,方厚廉行动不方便,都由方来友帮他料理头发。
开化县桐村镇位于浙江和江西的交界处,过去交通不便,方来友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剃头匠。他没有开店,这几十年来,都是上门服务,随身一个工具箱,带上一把剪子、一个推子、一把梳子、一把剃刀和一个刷子,再到东家借张椅子,一个脸盆,随时随地即可开张。
知道方来友要来,80岁的方厚廉家的厅堂正中已经摆好了椅子。方来友进门后,将工具包放在条凳上打开,先摸出了老花镜戴上。毕竟90多岁了,视力不如当年,耳朵也不太听得见,但手上的活计依然利索。
披上深蓝色的遮布,方来友轻微皱着眉,端详着方厚廉的头发,对于长期卧床的人来说,头发短一些,能省去日常料理的麻烦。
电动推剪在他头顶跑了几个来回,推平了长发,方来友又抿着嘴拿起剪子细细修剪剩下的零碎头发。充电的电动推剪是儿子给他买的新工具,而剪子和剃刀还是当年的老伙计。
方来友忙碌的时候,方厚廉的老伴已经从厨房端出一脸盆热水。方来友是走街串户的流动剃头匠,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是这两省交界处村民解决理发需求的唯一人选。当他来到一个村时,可能还会住上几天,因为全村的人都要排队理发,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要剃20多个头。
洗头的时候,他左手握着方厚廉的后颈,右手轻柔地在头顶顺时针摩擦,打一道肥皂后,拿出塑料板刷,按摩中飞出细沫,动作简单而麻利。几十年来,方来友不知道摸过多少遍方厚廉的头了。方厚廉中风已有20多年,比他更年长的方来友是他的专职理发师。
头发擦干,并没有结束。方来友的全套流程是“洗剪刮”,最后那道程序,是刮脸。用锋利的剃刀,贴着皮肤,将额头、面颊、络腮、耳廓等部位都修一遍。看起来有些凶险,刀片割破皮肤,也就是几个毫米的距离,年轻的理发师已经没有这项服务。但70年的岁月里,他早已将洗头剃头刮脸的每一步烂熟于心,捏着剃刀,那种集中注意力的眼神,让人忘记了他的年龄。
20多分钟,全部完工。方来友拿着刷子轻轻将老友脖颈上的打理干净,再把工具都收拾好。他最早的木头工具箱在20年前坏了,换上现在这个黑色皮包,用到了现在。
“谢谢你咯!谢谢。”方厚廉的老伴说:“没有他在的话,要理发得推去镇上,有他一个电话就过来了。”
人生的第93个年头,方来友出门给人剃头的次数比去年少了。时代在变,镇上也有了更时尚的美发店。可是方来友仍没有退休,建丰村20位男性残疾人,7位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是方来友一直坚持免费理发的对象。
超长待机:一把剃刀见证历史
方来友的手艺是跟弟弟学的,那一年他23岁,还在老家新安江,他的弟弟是一名剃头匠,弟弟早逝后,村里的人就干脆找他剃头了。
1956年,因为新安江水库建设,他移民到了开化桐村镇建丰村,随身带了一套剃头工具,成了生产队的一名理发师。
一开始,他的工作是算工分的,生产队里,将他剃头匠按一个中等的劳动力计算。最早的时候,生产队还不让他给别的村剃头,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他才成为自由的剃头师傅,带着那套工具,在不同的村之间游走。
起初理发他收2分钱,方来友的儿子方流成回忆当年往事,印象最深的是收1角的时候。“那时候箱子里都是1毛的纸币。”剃头收入,也是方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方来友靠这个养活了5个子女。
他没有定过价,剃头的钱是大家看着给的,物资匮乏的年代,乡里的农民也不富足,常常用农产品抵理发费的。方来友拿回家,若吃不掉,还会分给隔壁邻居。
但子女自立后,家庭负担小了,他不依靠理发养家,收费也就更随缘了,90年代价格涨到1至2元钱,2014年涨到3元钱后就一直没有变过。方来友说:“大家就看着给呗,那个时候建丰村到华埠镇上的公交车要3毛钱,大家剃头就给我3毛。”华埠镇是和桐村镇相邻的大镇,和建丰村相距13公里,现在,建丰村到华埠镇上的公交车费也是3元。
生活无忧,他还放不下剃头这手艺。“给人剃头,那是心中欢喜得很。”老人说。从业70年来,生活困难对象他都少收费或者不收费。
“剃个头嘛,小事情。”老人并不在意,可是,有人在意。比如为肺结核病人理发的义举,至今常为晚辈提起。
曾经,肺结核在农村是死亡率极高的重症。以前建丰村有一位肺结核病人,已经长期卧床,没有人敢靠近屋子。病人须发一长,就显得更邋遢了。方来友要上门为他剃头。周围的人劝他不要去,他仍然坚持前往。
理发前,他倒上了一碗土烧酒,给自己灌下。一口酒气憋在胸口,他为肺结核病人料理干净头脸,一直到他去世。幸运的是,方来友也没有感染疾病,还健健康康活到了90多岁。
时间一长久,地方上都尊敬地叫他“来友师”。
坚守到底:剃头也要有始有终
2019年,衢州入夏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了10多天,方来友迎来了人生中第93个夏天,几十年前,方来友包揽了全村和周边几个村的理发业务,找他理发都得提前“预约”。现在,还有一批老顾客,只愿意找他剃,因为只有他能剃,镇里理发店的年轻人不敢接手。
那时满脸络腮胡子的农村老人,走进镇上的理发店里去,提出要刮脸。年轻的理发师连连说:“不会、不会。”或许是没掌握刮脸的技术,或许是担心弄伤老人,最终这些农村老人还得去找方来友。
时代在变迁,但对于剃头这件小事,迟暮的老人们,还是喜欢那把熟悉的剃刀刮过皮肤的感觉。
2年前,方来友的哥哥去世,他就成为了村里最年长的人,而那以后,他也再没有给比自己年长的人剃过头。
现在他的顾客,大多是从小就在他手上剃头的。70岁的方厚泉,骑着电动三轮车上门找方来友理发,方来友的电推在他头上来来去去,满头白发落了一地。“七八岁的时候,我妈就带我找他理发。”方厚泉说,这一理就是60多年。
边界的小镇山高路远,他一步一履在乡间的崎岖小道奔走70年,70年的岁月日复一日,他一刀一剪解决村民的“头等小事”,时间不能打断他的坚持,年龄不能消磨他的信念,距离不能阻挡他的诺言。一把剃刀伴随一生,用尽一生去做一件好事,坚持到最后一位需要他的顾客。
他依旧上门为乡邻服务。家人都劝他安享晚年,可他却坚持说:“能做的话就一直做,做人一辈子一晃就过去了,好事能多做,就多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