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107位村民暴雨中紧急转移 “三联工程”战时成效显

时间:2020-06-05 15:19:49 | 来源:中国网

首页>南孔要闻>

6月4日凌晨0点25分,受入梅以来的连续强降雨影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大侯村小佃坞发生山体滑坡,大量泥沙和石块被冲击下山,有10幢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毁,其中4幢被完全冲毁,沿村道路被堵。

灾情发生前后,柯城区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乡村干部及公安民警、消防员、民间救援队员、医护人员等数百人齐集大侯村,及时将大侯村山体滑坡点及周边排查到可能存险区域的107位村民全部妥善转移。

一次有序的紧急救援

6月4日0点左右,暴雨之下的庙源溪大侯村河段水色变得浑浊,大侯村小佃坞附近山上大量山洪杂夹着泥沙和石块倾泻而下,不断冲击着山体和沿村道路。“当时我正在村里进行夜间防汛巡查,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将可能发生山体滑坡险情的判断向村干部报告。”九华乡兼职网格员郑水延说。

接到情况汇报后,大侯村干部和网格员首先展开村民转移疏散工作。九华乡政府也随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全体乡村干部迅速赶赴现场,与后续赶到的救援力量一起有序展开各项抢险救援工作,并得到了大侯村民的积极配合。

七旬村民阮大妈的家位于大侯村山上,山体滑坡发生前,她被山洪下泻的巨大声音惊醒。发现家中一楼已有山洪涌入后,害怕的阮大妈赶紧逃出并躲到了一处房子拐角处。就在阮大妈惊慌失措之际,乡村干部和网格员赶了过来。大家一边耐心安抚阮大妈的情绪,一边迅速将她背起,顶着山洪将她转移到了山下安全地点。

“真的是非常感谢,幸亏乡村干部及时赶到,否则后果难以想象啊!”阮大妈的家人事后表示。

从险情发生前开始转移大侯村村民,到险情发生后迅速集结充足力量实施救援,再到107位村民全部得到安全转移和妥善安置,九华乡的此次抢险救援只用了3小时。其中仅用了24分钟,就将处于受山体滑坡威胁最核心区域的43位村民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截至6月4日下午4点,九华乡已转移疏散395名群众,其中安置78人,无一人伤亡。

一场有准备的考试

大侯村是九华乡境内23个行政村之一,庙源溪穿村而过,村庄周边山势陡峭。

进入汛期后,九华乡借助此前通过“三联工程”在防灾减灾抗灾方面取得的成熟经验,提前做好准备,一方面继续完善各项工作机制,补充救灾物资,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对辖区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另一方面积极落实联村联格联户工作,要求党员干部熟悉辖区群众和辖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组织培训了约50名网格员担任灾害预警员,盯牢全乡地质灾害隐患点。

在6月3日柯城区召开视频会议部署防汛工作后,九华乡又第一时间进入战备状态,迅速落实各项部署。

“灾情是突然的,但这次大侯村的抢险救援,我们却是实实在在的有备而战,是‘三联工程’再一次发挥了关键作用。”6月4日晚,正在有序布置抗灾工作的九华乡党委书记姜瑜晖对记者说。

近年来,包括大侯村在内,九华乡境内一些地方每年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山洪、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灾情。“为做好防灾、减灾、抗灾工作,除做好隐患排查、机制落实、物资准备外,我们还通过‘三联工程’,借助网格力量培训灾害预警员,在各村建立了民兵救援力量,在村与村之间建立了互助应急小队。”姜瑜晖说。

同时,九华乡专门建立了一支由二十多位退役军人组成的“战狼中队”,筹措资金配备专业抢险救援装备,并通过半军事化管理和日常训练,全力打造乡级抢险救援的尖兵力量。

通过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解危搬迁拆除工作,九华乡将居住在大侯村、上方老村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119户村民迁入集镇居住,降低了地质灾害可能对村民造成的威胁。

6月4日晚,疏散转移的村民们或坐或躺在舒适的安置点内,高兴地看着大屏幕上播放的电影。而九华乡全体乡村干部已再次进入战备状态,迎接下一轮强降雨的考验。

短评:平时磨刀功战时见成效

又是一场实践大考,又是一次实战检验。九华乡大侯村这次暴雨中的成功紧急转移,再次以铁的事实证明了“三联工程”这套具有衢州特色、带有普适价值的基层治理模式的现实意义和巨大效能。

一套机制是否管用、实用,不是看平时的完美,而是看战时的应对。在党建统领之下,“三联工程”三个全覆盖和“周二无会日”时空交汇点,体制打通、力量下沉、平战结合,牢固构起衢州平时基层治理的底座。这套完善的机制经过近年来的一次次大战大考、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交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高分答卷,响亮地回答了一个基层治理现代化中面临的共同命题:建立一套战时叫得应、拉得出、打得响、赢得了的完善机制,方可临机应变、临危不惧、临阵不乱。

任何机制都由人制定,也由人来执行。做实做深做细做优“三联工程”,关键也在于人。组团联村、两委联格、党员联户做得实不实、细不细、深不深,平时查查台账看不出,危难时刻见分晓,任何花拳绣腿,都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九华乡着眼战时准备,把工作落到点上、行动落到细处、责任落到个人,让每个“三联工程”的参与者心里都有一本百姓明白账、一张战时线路图、一套应对细方案。这是绣花功夫,但正因为时刻准备着,所以才有面对灾难时的从容淡定和决战决胜。

“磨刀不误砍柴工。”将功夫花在平时,让“三联工程”这套机制扎根“三”“王”“主”基层治理体系中的每根线、每个点、每个环节,走进每位党员干部的心里,并转化为每天工作的自觉行动,就一切都会变得自然而然。这才是“三联工程”的理想境界,也是基层治理的最佳效果。(龚诚良 郑时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