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开化县杨林镇杨林小学抓住机遇,靶向发力、精准施策,结合学校特色,着手课程研发,推动农村小班化教学改革,以服务内容“+”、作业管理“+”、多彩活动“+”等“3+”模式推进“双减”工作落到实处,并融入该校“向上、向善、向美”三项育人目标,提升小班化教育内涵,从而真正提升办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走出小而美、小而优的特色小班化之路。
服务内容“+”,学生向上而生
课后托管,双向提高小班教育温度。杨林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116名学生,超过九成的学生报名参加了放学后托管服务。为了做好小班化课后服务管理工作,学校制定了《开化县杨林小学放学后托管服务实施方案》,逐步构建涵盖学业巩固、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素质提升等内容的“1+X”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即“1”项基础服务+“X”项拓展服务。
基础服务由不同学科的老师针对孩子学习中出现的疑惑问题开展个性化学习辅导。“X”项拓展服务由10名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开设“音乐小百灵”“青葵小作坊”“科技小发明”“数学风暴”、“小小书法家”5项拓展性课程,为学生们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每一位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全纳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杨林小学秉承“不放弃、不抛弃”的教育理念,在全校进行摸排,确定学困生名单,建立档案,由各个老师认领跟踪管理。同时制定《学困生转化制度》,绑定教师的过程性考核奖励,评选“学习进步之星”,颁发奖励,帮助学困生增强自信,激发内驱,提高成绩。
劳动教育,多方位助力成长引擎。该校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将杨林当地的“稻耕”文化和学生的成长需求相结合,开发了“劳育”和“美育”两个特色课程。“稻耕”劳动教育主要沿着劳动耕作、劳动文化、劳动课程三个维度展开。学生们在田里种植作物,参与作物生长的全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热情。劳动文化打造主要是利用废旧物品、稻草、枯枝等,运用剪纸、折纸、手工等创作方式,布置墙体文化,创设校园环境。
通过劳动耕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劳动文化、劳动课程,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家乡的文化变成了课程,变成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平台,用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去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不仅培养山乡孩子的劳动能力,而且有效落实了“双减”工作,成功展现了小班化的课程特色。
作业管理“+”,学生向善而为
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五项管理”落地,该校以作业管理为抓手,多措并举,探索“1+2+3”模式,力求提高作业管理质量,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管理,向善而为。
一个定位,立足学生视角。在过程性教学中,该校要求每位老师把学生的集中错题收集起来,针对错题进行举一反三,开展自编作业设计活动,凸显作业的针对性,个体性,合理性,高效性,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双管齐下,做到质效双增。学校对作业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制定并印发了《开化县杨林小学作业管理实施细则》《开化县杨林小学作业公示制度》,要求班主任每天协调好各学科的作业量,将课后作业的内容以及完成所需时间公示在年级组群和家长群,并同步发教务处备案。同时,学校强化作业布置日常监督管理,坚持每天抽查部分班级的作业完成情况,要求参加托管服务的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提倡“书包不离校,作业不回校”,努力做到质效双增。
三个着力点,聚焦作业管理。着力作业分层,尊重学生发展差异,从作业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层设计,并倡导小组合作或进行同伴抱团“帮扶”;着力作业拓展,该校教师精心设计了“双减”实践作业清单,并不断优化、完善作业设计,力争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着力作业评价,该校通过评价改革,促进教学变革,从而达到从“看见分数”向“看见儿童”的转变,强化教育价值的回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多彩活动“+”,学生向美而行
活动育人,就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以美启智,以美养德,与美相伴,向美而行,培养人文素养。杨林小学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打卡、“赏花灯猜灯谜”、“小小面包师”、“和秋天撞个满怀,与创文携手并进”秋季研学等活动,让孩子们培养兴趣、开阔视野、找到自信,发展特长、收获“双减”带来的成果。
杨林小学构建多元精致的个性课程、创新多元协作的走班模式、实施精准分项的评价体系,让“双减”落实的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让孩子们培养了兴趣、发展了特长,又锻炼了能力,找到了成功感和幸福感,在有温度的学校里多元发展,健康幸福成长着。(项琴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