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冬月迎盛会,号角声声催征人。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常山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这是常山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继往开来的重大节点,擘画着未来的奋斗目标,砥砺前行的宏图大略,一个更加美好的常山将如约而至。
回眸过去,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奋斗目标交汇点上,大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我县将以“一切为了U”城市品牌为引领,突出“产业为王、工业强县”,深化“八大行动”,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典范,加快建设“浙西第一门户”。
何为“浙西第一门户”?
常山,位于钱塘江源头,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建县,始称定阳,素有“八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八省通衢”,是指闽浙赣湘粤桂黔滇川八省曾由常山进出,“两浙首站”意为常山曾地处两浙路第一驿站地,是南方八省到浙江的第一站,宋朝时朝廷曾树“两浙首站”之碑。彼时,常山第一西大门户的特殊概念与意义,就被予以充分肯定。
旗帜决定方向,视野决定格局。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浙西第一门户”的发展定位被赋予新的使命。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身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时代大潮,常山县须跳出山区思维、导入沿海意识,通过加快建设“浙西第一门户”,提升发展的层次和能级,进一步凸显在四省边际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好融入区域协同开放发展。
这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推进共同富裕,通过加快建设“浙西第一门户”,常山将不断做大“蛋糕”,切实分好“蛋糕”,全力跟跑,力争领跑,努力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县域典范。
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至上,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通过加快建设“浙西第一门户”,切实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
瞄定目标,开启五个“之门”
大盘取厚势,落子开新局。加快建设“浙西第一门户”,目标已定,使命必达。我们将开启敢于突破、勇创第一的争先跨越之门。敢于追梦、勇于跨越,拿出“争先进、创第一”的勇气和魄力,推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项工作整体跃升。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9%、10%以上。科技创新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浙西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地。
开启扬优成势、错位发展的特色示范之门。立足资源禀赋,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努力成为特色彰显、示范引领的“单打冠军”。到2026年,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努力打造成为以“两柚一茶”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富民实践地、以“山水公园城市”为品牌的城乡协调发展标杆地、以“常山阿姨”为代表的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新高地、以“宋诗之河文化带”为核心的文旅融合样板地、以“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为基础的县域整体智治示范地。
开启海纳百川、活力迸发的开放包容之门。立足区位优势、提升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区域发展融合度、县域经济外向度、营商环境美誉度。到2026年,“聚浙西、通四省、联全国”的外联内畅交通格局基本成型,“融衢、接杭、连沪”更加通畅,“东接西联北融”格局进一步打开。以强大张力吸引外资,开放型商贸经济体系全面构建,成为浙江经济向内陆辐射的“桥头堡”。创新要素加快集聚,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人才引力持续释放,引培各类人才突破1万人,努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浙西人才高地。
开启全域美丽、民生优享的幸福宜居之门。在发展中持续优化生态、提升品质、改善民生,带领人们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到2026年,新时代美丽常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出境水Ⅰ类水质天数保持高位,城区PM2.5平均浓度小于2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以上。优学常山、健康常山、安居常山、颐养常山、众扶常山达到更高水平。
开启以文化人、和谐善治的文明有礼之门。抓住人的现代化这一核心,推进全域文明建设,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到2026年,宋诗之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县、乡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达到10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市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向全国文明县城迈进。党建统领的“四治融合”现代基层治理共同体基本建成,平安常山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建成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县。
聚力发展加快建设“浙西第一门户”
工业强县步履铿锵。近日,2021年衢州市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名单发布,我县众卡物流产业园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艾佳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入选。近年来,我县聚力提升产业素质,提高平台能级,强化创新驱动,推进工业提质增效。未来五年,我县将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力争到2026年,培育上市企业3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20亿元5家以上、超50亿元2家以上、百亿级企业1家。同时强化平台能级大提升,打造“梦想园区、未来工厂”,使全县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27万元以上。
山水公园城市拉开序幕。新城加快建设,旧城同步改造。近年来,我县持续推进“东拓西整、拥江发展”,优化“一江两岸”空间布局,打造颜值、内涵、活力兼具的“山水公园城市”。同时高质量完成《常山县主城区老城单元控规修编》,大手笔勾画城市发展格局。2020年以来,我县先后启动狮子口、西门、江滨片区征收工作,以排山倒海之势快速推进改造工作,拆出发展新空间,改出城市新面貌。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青石镇飞碓村积极打造“共富果园模式”,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可获得每亩3000元至4000元收入。自去年以来,该村累计销售胡柚51万斤,销售金额超187万元,村集体净收入达73万余元。近年来,我县聚力“两柚一茶”,打造共同富裕地方特色产业,县域支柱产业,通过强主体、强科技、强链条等举措,更好地实现了两山转化。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美丽常山建设有序推进。全面推进美丽常山行动计划,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厚植生态底色,创成“无废城市”。深化“绿美常山”行动,创成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美丽河湖示范县。迭代升级“两山银行”生态云脑,做大做强“两山基金”,推动“两山银行”乡镇支行全覆盖。创新“碳账户”应用场景,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自然生态资产交易实现新突破,创成省级低碳县。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补齐民生服务短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推进学有优教,推进“医联体+医共体”两体共融改革,推进住有安居,弱有众扶。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全面推进“1+8+X”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构建集就业、社保、救助、福利、慈善于一体的新型大社保体系,逐步缩小不同群体社保待遇差距。
做实改革开放两大文章。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创新,推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协同发力。走好改革棋。做深“放管服”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到2026年,全县国有资产总额突破400亿元,AA+企业实现零突破。畅通开放路。推进常山江航电枢纽、衢常快速通道、常玉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谋划浙赣运河项目,打造黄金水岸风光带和沿江产业经济带。高标准建设“产业飞地”,布局建设“科创飞地”,规范建设“消薄飞地”,积极建设“人才飞地”,加强与省级结对帮扶团组的对接合作,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
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打造宋韵文化传承示范县,力争创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推动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迭代升级。加强“四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守好红色根脉。推进文明创建,推进全民道德建设,提升“最美常山人”品牌影响力。打造宋诗之河。实施十大文化建设工程、十大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工程、十大文化名片打造工程,构建“宋诗之河”“一份常礼”系列文创产品研发体系。加快文化惠民,实现“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实现县域治理整体智治。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四治融合”、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打造一座最平安的城市。到2026年,力争“善治社区(村)”占比达50%以上,创成法治浙江示范县。建设建设法治常山,智治常山。实现平安建设“二十二连冠”,夺得全省首批“三星平安金鼎”。
思想的力量标定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聚力共同富裕,奋力跨越赶超,让“浙西第一门户”在三衢大地巍然崛起、大放光彩。(常山县委宣传部 常山传媒集团 供稿,作者 郑月红)